穆孔晖,字伯潜,号玄菴,谢世后谥文简。晖生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嘉靖十八年(1539),堂邑县城北张庄人,曾为嘉靖皇帝老师。
穆孔晖少颖悟,下笔即古奥绝人。沉静端凝,为识者器重。弘治十七年(1504)举山东乡试第一。这届考试,由巡按徵聘京官王守仁以部主事典山东乡试,王得孔晖为门生。十八年(1505)中进士,正德二年(1507)十月,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严嵩等授编修,孔晖等授检讨。四年(1509)四月参加张懋、李东阳为总裁官、纂修官的《孝宗敬皇帝实录》成,赏孔晖银十两,纻丝一表里(参见《明武宗实录》卷三一、四九,第770、1126、1128页)。
“正德间,宦官刘瑾揽权,卿佐皆伏谒跪,唯孔晖与安阳崔铣长揖。瑾怒,发矫旨”(同上《东昌府志》卷一九“人物”),诬孔晖“以未谙事体,令量调外任”。四年(1509)五月任南京礼部主事。“五年(1510)八月,命南京礼部主事穆孔晖丁忧”,至刘瑾事发被诛,孔晖又复原职(《武宗实录》卷五○,第1150、1153页;卷六六,第1455页)。
正德六年(1511),同考礼部会试,七年(1512)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后因为父、继母服丧归。服除,改翰林院侍讲,充经筵日讲(参见康熙五十五年版《堂邑县志》卷十五,“人物”上)。在宫阙内抒发自己学经所得,对帝王恳切规劝。嘉靖元年(1522)典顺天乡试。四年(1525)参与修《明武宗实录》成,升左春坊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不久,掌院事兼撰文官,诰敕从此“崇雅革浮”,一时司言者翕然宗之。九年(1514)十二月,奉先师(孔子)神位于文华殿,嘉靖帝谕诸臣各讲经书一通,孔晖取《孟子》最后一篇,发其“见知闻知”之奥,乃献言指切时弊,大略谓“用人者,不肯体圣心,布公道,使私求者易进,直道者难容”。“欲用人之得,其当在听言致其审,偏听则蔽,兼听则明。以一人爱憎之口,为人材邪正之据,则用舍之际,或有未究于理者矣”!闻者伟之。次年春,因阴雨未去讲课,而帝却至,上章自劾,改南京尚宝寺卿。给事中叶洪上言“穆孔晖,圣代淳儒,留之左右,必能裨益圣德”。因章未转报,十一年(1516)转南京太仆寺少卿,十二年(1517)升太常寺卿,十三年(1518)以疾致仕归(以上见上述《堂邑县志》)。孔晖居官三十年,廉洁清正,“老家茅茨仅蔽风雨”(同上《东昌府志》)。
在南京任职期间,听受王守仁讲学。在学术上,“初习古文辞,既乃弃去,精研理学,抉其藩篱,务求自得,经藉之外,旁及(程朱)二氏。”(见上述《堂邑县志》)。“初不肯宗守仁说,久乃笃信之,自名王氏学浸淫入于释氏。而守益于戒惧慎独,盖兢兢焉”(《明史》卷二八三,“儒林传”)。
有关心学的重要论点,如“鉴(镜)照妍媸(美丑),而妍媸不著于鉴。心应事物,而事物不著于心。自来自去,随应随寂,如鸟过空,空体弗碍”;“性中无分,别想何佛何老”等等(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九,《文简穆玄菴先生孔晖》及《堂邑县志》)。
穆孔晖“平生安徐恬愉,无遽容疾言,事变猝至,人所心动而神茹者处之,怡如也。所著《读易录》、《尚书困学》、《前汉通纪》、《读史通编》、《游艺集》、《大学千虑》和《玄菴晚稿》若干卷。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简,予祭葬”。墓“在城东北三里,有国子监祭酒王道志铭,其谕祭文则尚书湛若水撰”(同上《堂邑县志》卷十五“人物”、卷七“丘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