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固基(1888-1937) 四川郫县人,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牺牲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3军26师152团团长。
解固基(1897—1937)解固基,字体泉,原崇宁县竹瓦铺(现郫县新胜镇)人,生于1897年,1916年在崇宁县第一高等小学堂肄业,1918年考入彭县中学,因参加-,被勒令退学。
解固基富于爱国热情,眼见列强入侵,国家多难,毅然弃文就武,于1919年春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四川宪兵兵弁学校。结业后,相继任李越森部排、连、营长等职。1926年部队驻防渝州时,因不满军阀当局所为,兼之孀母年迈无人照料,遂辞职回家。后来任崇宁县西一区团总。
人物事迹
1927年,经旷继勋(崇宁县驻军团长,中共地下党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在中共地下党支部的支持下,崇宁县政府(县长陈永珍,中共地下党员)在县城文昌宫举办“崇宁县团练干部训练班”。任命解固基为大队长。解固基在学员中积极发展中-员,并与地下党员陶铸(安德镇人)等人密切配合,在一些乡镇建立“农民协会”和“手工业同业工会”,开办“民众夜校”,先后在君平乡寄魂庄和竹瓦铺等处兴办了“团练干部训练班”。1928年,驻军旷继勋团移防,县长黄孔乡(地下党员)调走,地下党组织失去掩护,解固基回家避居。同年9月,因叛徒告密而被逮捕,旋经驻军营长傅介凡力保出狱。1928年冬,到涪陵川军郭汝栋部,任该部二团营长。次年随军出川抗战,驻防于湖北阳新、大冶一带。
1933年6月到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教班受训,毕业后回原部任代理团长。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四十三军奉令调前线抗战,解固基升任二十六师一五二团团长。同年8月,部队开赴前线。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儿已开赴前线抗日,古人云‘能尽忠则不能尽孝’,儿愿移孝作忠,以报国家民族……”。信内还写了“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等诗句,以表明抗敌决心。
行军途中,他嘱咐部下“国战已开,关系存亡,吾辈报国之日至矣。军人若不舍死,民族何由复兴?我部倘一人有幸存之心,不但为人所不齿,尤为军法所难容……”。10月到达淞沪前线,16日开赴形势危急的上海“大场”前线杀敌。血战七昼夜,部队虽伤亡惨重,但终于保住阵地。23日下午,在日军重炮轰击下,解固基一再勉励部下“人生百岁,终不免死,为国捐躯,精神不死。”激战中身负重伤,仍持枪继续指挥战斗,终因流血过多牺牲,时年40岁。全团官兵亦皆壮烈殉国。其后军政部追认他为陆军少将,抚恤家属2万元。崇宁县为他举办了追悼大会并建立衣冠墓。追悼会上,马寅初先生亲书“民族英雄”四字以示哀悼;四川省主席邓锡侯亦致挽联云“枕戈以待,沉沙有铁,撑持半壁河山,黄浦滩头催鼓角;跃马而来,裹革无尸,赢得一抔净土,清风林下葬衣冠”。1986年,解固基被党和政府再度追认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