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岐,字凤楼,一名任侠,苗族,1900年9月17日出生于湖北省来凤县土堡乡三光坪村一个贫寒的教师家庭。父亲张晴峰,考秀才未第,在家以教书为业。叔父张玉卿,也是未第秀才,擅长诗文。张昌岐幼年受到父亲、叔父的严格教育,养成了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乐于助人的性格。18岁时题写︰“知多世事胸襟阔,识透人情眼界宽”一联于家门以自励。
1922年,张昌岐在张氏宗祠的资助下,赴武昌求学,考入武汉中学。当时,董必武、陈潭秋等在该校任教,常对学生灌输马列主义思想。张昌岐感到十分新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期间,张昌岐如饥似渴地阅读《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关心时事,联络同志,积极参加武汉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年暑假,张昌岐回到家乡,向青少年介绍全国革命形势,宣传苏联十月革命,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思想。
1924年1月,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同年冬,张昌岐参加了中国国民党。1925年夏,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他再次回乡,办起了农民夜校,结合形势编写教材,并亲自执教,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用革命道理武装农民。
1926年春夏之交,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在汉读书的张昌岐走上街头,深入工厂,鼓动民众,声援北伐,迎接北伐军。在火热的斗争中,他得到了锻炼,看到了工农的力量和革命的前途,进一步认识到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价值。
1926年7月,张昌岐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随后,按照共产党的要求,经国民党省党部委派,带着一批宣传材料,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特派员的名义,与共产党员刘岳生一道,回到来凤,发展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他接任来凤县教育局长,为发展来凤的教育事业到处奔波;并趁此机会,以教育局长的身份,进行私访,了解情况,团结进步人士,为开展革命活动做准备。
来凤地处湘鄂川三省要冲,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北洋军阀孟伯夫营驻扎县城,配合吴郅堂、梁子垣等人到高洞河的板沙界一带活动。
张昌岐等来到高洞河,住在邓捷先(吴郅堂内弟)家里,以此为据点,争取团结乡间一些有正义感的实力派,组织群众,发展革命。他们走村串寨,向农友宣传“打倒土豪,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革命道理。经过宣传发动,穷苦农民踊跃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在板沙界、红沙田、甜茶坪一带的青壮年农民成立了农民自卫队,并决定在板沙界选择一个地势较高、易守难攻的山头修建寨堡,作为自卫队的根据地。修寨堡、造武器的资金一时难以解决,张昌岐就发动自卫队员捐献筹集。邓捷先的家属识大体、明事理,把营救邓捷先出狱的希望寄托于张昌岐领导的革命运动,便大力资助,不惜变卖田产。其他一些有产者亦纷纷解囊。大家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很快就修建成一座设计巧妙、坚固实用、可供300余人吃住训练的寨堡。旧司镇有名的文铁匠带领一批能工巧匠,应邀来到寨内,打造刀矛武器。张昌岐的父亲闻讯后,在县城找亲朋好友资助,购买了几担桐油,请人送到板沙界,让自卫队挑灯操练。全体指战员怀着“穷人要翻身”的共同心愿,白天劳动生产,晚上学习军事知识,苦练杀敌本领。整个山寨,呈现出一片热气腾腾,团结紧张的景象。
10月,来凤县政府多次截留了从武汉寄给张昌岐的有关文件和宣传资料,初步掌握了张昌岐的动向;农民自卫队在板沙界的活动,亦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敌人磨刀霍霍,准备“围剿”板沙界,镇压农民革命运动。在这关键时刻,张昌岐审时度势,于10月底召集刘岳生、吴郅堂、梁子恒在县城南郊灵凤山庙开会。他们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变,决定提前举行武装暴-动;并拟定从板沙界出发,带领农民军首先夺取北洋军阀孟伯夫营的0,而后相机占领县城的计划。会后,他们赶回板沙界,为暴-动做准备。鉴于农民军人少武器低劣,张昌岐派吴郅堂联络山内土霸王田步云,使田率武装投靠革命,壮大了农民军的力量。
10月28日,一场由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暴-动爆发了。清晨,一轮红日刚刚跃出地平线,张昌岐就在板沙界寨堡召集农民自卫队员,庄严宣布︰武装暴-动,进攻县城。顿时,群情激奋,欢呼声震荡山谷。张昌岐当即下达攻城命令︰“分四路进军,从县城的东、南、西、北四门进入城内,以西门外大树处鸣枪为号,同时发起攻击,夺取0,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最后占领县城。”
张昌岐宣布各路队员及队长名单,重申了军事纪律之后,自卫队员分头准备。自卫队员化装成赶集的样子,或肩扛扁担,或挑着柴草,或手提菜篮,身藏短刀、利斧,向县城进发。
中午时分,各路队员随着赶集人群混入县城。但是,进攻西门的田步云队伍,一直埋伏在城外一华里的龙颈坳上,按兵不动,从而影响了整个战略部署。杨仁正、杨仁爱率领的小分队进入南门后,看到持枪的哨兵,个个怒火填胸,磨拳擦掌。在未听到西门外的信号枪声之前,由于求胜心切,提前动手,敏捷地解决了两位守卫城门的哨兵,夺得两支步枪。自卫军的行动,惊动了不明-的赶集群众,引起一片混乱。城楼上的敌兵见状,手忙脚乱,开枪射击。杨仁正、杨仁爱、邓安凤、王子清等自卫队员冒死朝城楼冲去,不幸中弹阵亡。顿时,枪声响彻上空,全城上下惊慌失措,乱成一团。随即,敌人关闭了城门,并用机枪扫射-。农民自卫队武器低劣,难以接近敌人,加之田步云部队贻误了战机,张昌岐当机立断,决定放弃攻城计划,指挥农民军向板沙界根据地撤退。
来凤驻军遭到这一突然袭击,坐立不安。国民党来凤县政府知事向炳恼羞成怒,下令镇压农民军,消除隐患。北洋军阀孟伯夫与土劣胡达成狼狈为奸,准备偷袭板沙界。29日深夜,张昌岐正在寨堡内开会总结,突然得到吴湘生从城内送来的情报,便立即组织自卫队员转移农村,分散隐蔽。30日拂晓,当敌军赶到板沙界时,一无所获。他们在高洞河骚扰了一番,便仓惶回城。11月3日,孟伯夫营弃城向恩施方向逃窜。
张昌岐安排了善后事宜,布置了任务,便带领刘岳生、吴郅堂、梁子恒赶往武汉,向省党部汇报。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昌阅马场省党部听取了他们的汇报,赞扬了他们领导的来凤农民运动和武装暴-动,并再次派他们返回来凤,总结经验教训,组织各界群众,武装工农,开展国民革命。最后董必武作了0指示︰(一)立即筹备成立县党部,建立组织,实现国共合作;(二)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自卫军;(三)加强领导,具体党务工作由张昌岐负责。这时,省党部机关报《楚光日报》还报道了来凤的农民暴-动情况。
12月初,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三军李筱炎部进驻来凤县城,来凤的形势发生了根本转机。国民革命军对张昌岐领导的革命运动高度重视、十分支持,立即给农民军赠送了一批0弹药,并选派军代表蔡钟毓代理来凤县县长,辅助张昌岐处理政务。
张昌岐谦虚谨慎,掌握党的政策,依靠工农,围绕各界人士。他打开监狱,释放了邓捷先等一批在押人员,扩大了国民革命的影响;收编土匪田步云、茅坝团防总公所所长李佐卿的武装,壮大农民军的力量;在城镇组织青年学生,进行街头宣传,演出进步剧目;深入工人、农民群众中,启发群众觉悟。从城镇到农村,来凤县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健康发展。12月23日,张昌岐、刘岳生等人组成了中国国民党来凤县党部筹备处,张昌岐任筹备处主任。30日,县党部筹备处在县城城隍庙主持召开了九二二烈士追悼大会,沉痛悼念板沙界农民暴-动遇难烈士。到会群众1000余人。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重新隆重安葬了杨仁正等四位烈士。
在此期间,全县先后建立了五个国民党区分部,土堡、茅草滩、白羊坡、黄茅坪、狮栗坪、猴栗堡、高洞河一带,纷纷成立了基层农民协会、农民自卫队。广大贫苦农民自觉参加革命,积极创建农村政权。
1927年2月2日,来凤县迎来了第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张昌岐在县城主持召开北伐胜利庆祝大会。到会的有城镇居民、城郊农民、农民自卫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三军特务营等,共200余人。张昌岐、蔡钟毓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高度赞扬北伐的伟大意义,介绍全省的革命形势,号召广大工人农民积极行动,打倒土豪劣伸,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会后,举行了--。整个山城,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广大群众扬眉吐气、欢歌笑语,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2月16日,农民自卫军到湖南龙山县牛行堡抓获了潜逃的张明轩等20余人,相继上台进行控诉。最后,宣判对张育卿处以极刑,就地执行。顿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经久不息。
随着农民运动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来凤县支部也宣告成立,张昌岐任支部书记。随后,来凤县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相继建立。不久,国民党来凤县党部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张昌岐被选为县党部主任兼工人部长,杨维藩为组织部长,刘岳生为宣传部长,吴郅堂为农民部长,雷子文为青年部长,龚韵僧为商民部长;同情革命的民主人士黄旗若就任来凤县代理县长。
这时,共产党员杨维藩受党的派遣,从省党务干部学校结业回到来凤。杨维藩的党务工作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积极协助张昌岐开展革命活动。张昌岐如虎添翼,两人共谋革命大计,在他们的领导下,来凤县的农民革命风起云涌,遍及城乡,威震湘鄂边。农民协会逮捕关押了在大土匪向卓安部下充任参谋长、残酷压榨人民的原县知事向炳,后因看守不严,向炳越狱逃跑,给革命留下了后患。一贯仇视革命的商团团长胡达成,多次骚扰民众,企图破坏革命,并趁机攻打县城。农民自卫军奋起抵抗,乘胜追击,胡达成狼狈溃逃,损兵丢枪,险些丧命。
6月17日,农民协会决定解除迫于形势附合革命、阳奉阴违的原茅坝团防总公所所长李佐卿的武装。李佐卿负隅顽抗,拒不缴械,自卫队员击毙了恶贯满盈的李佐卿,缴获十多支枪。
来凤县革命轰轰烈烈,令人欢欣鼓舞;农民自卫军发展壮大,所向披靡;人民政权不断巩固,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胜利面前,张昌岐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他在一幅《万里封侯》的图上写道︰“书生数月拥戈矛,破碎山河一战休;万里从戎男子事,功成何必定封侯?”针锋相对,反其意而行,表现了共产党人不追求个人名利地位的博大胸怀和乐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蒋、汪合流背叛国民革命后,全国腥风血雨,一片-。来凤的反动势力也兴风作浪,蠢蠢欲动,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昌岐面对惊涛骇浪,镇定自若,团结同志,坚持斗争。他怀着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无比愤慨,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翔凤山大观寺墙壁上挥毫题诗︰“纵教热血千秋碧,怎令雄心一日灰;取义成仁吾辈事,有何恩怨费猜疑?”
正当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农民协会由城区向边远村寨发展之际,国民党 势力向革命力量开始了疯狂反扑。来凤反动团防李竹武与胡达成、向炳串通一气,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勾结川、湘、鄂边区的土匪、劣绅、团防武装,拉起1000余人的队伍,于6月21日围攻来凤县城。张昌岐等决定组织农民自卫军闭城抵抗。他们分析了敌我情况,一方面,派出干部去湖南龙山县,联络地方团防声援,准备里应外合,消灭敌人;另一方面,做好群众的安抚工作,坚持斗争。广大军民团结起来,利用城墙和护城池,居高临下,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战斗坚持了两天一夜,城池安然无恙。22日晚,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敌人暂时停止了进攻。农民军考虑武器缺乏,援兵无望,难以进行持久战,便在雨夜中悄悄从城北突围,安全转移,进入农村分散活动。
向炳、李竹武等随即进入城内,捣毁了县党部、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旧址,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悬赏捉拿张昌岐、杨维藩、刘岳生、吴郅堂等人,连其家属亦不放过。
张昌岐、刘岳生等在龙山县坚持隐蔽活动,联络力量,开展斗争。后因叛徒告密,张昌岐在龙山鸡公寨孙仲武家被捕。敌人如获至宝,对他施尽酷刑,妄图打开缺口,将革命者一网打尽。
8月4日,李竹武将张昌岐五花大绑,由县城解往茅坝沙刀湾被农民军处死的原团防总公所所长李佐卿坟前。李竹武残忍的将张昌岐双耳割下来挂起,在其颈上戳洞插蜡烛,两肩上戳洞插香,用刺刀戳其胸口放血与酒混合,并将一个大猪头盖在张昌岐头上,强迫他下跪。
张昌岐面对淫威与残暴,大义凛然,誓死不从,并严厉痛斥敌人︰“头可断,血可流,大丈夫宁死不可辱!你们要杀就杀,要砍就砍,老子是不得下跪的!”张昌岐的双脚被刺刀戳得稀烂,血流如注,但仍昂直挺胸,骂不绝口,终不跪伏。
丧心病狂的李竹武,使出各种招数也难以制服张昌岐,只好将他拖行30余里回城游街示众。张昌岐被折磨得浑身血肉模糊,鲜血染红了衣衫,令人无法辨认。他虽然站立困难,步履蹒跚,但强忍痛苦,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藐视敌人。时值盛夏,烈日烤人。崎岖小道上卵石滚烫,沙石锥脚,张昌岐穿着短裤,光着脚板,一步一个血印。沿途目睹的群众,无不痛心落泪,钦佩他是钢浇铁铸的硬汉子。
8月18日,攫升县清乡支队参谋长的原县知事向炳,召开群众大会,要对张昌岐进行所谓的“公开审判”。反动当局妄图借此吓唬广大民众,命令荷枪实弹的士兵,挨家逐户驱赶群众参加。人们看到张昌岐被折磨得遍体鳞伤的惨景,不由得低头流泪。
张昌岐面对周围悲愤的群众,异常激动地说︰“乡亲们!你们都过来,不要怕,莫要对着我看。我是为你们办事的,革命的人是不怕死的,革命的人是杀不完的。我死了以后,为你们办事的人还多得很。请大家不要伤心难过。”在场的群众无不掩面而泣。
向炳趾高气扬,装模作样地审讯张昌岐。张昌岐据理大骂︰“向炳,你这个越狱犯,早该受到人民的审判。现在,你根本不够资格审问我。”
向炳猛然一怔,无地自容,随即抓起惊堂木狠狠一击,扯起破嗓子吼道︰“张昌岐!此时此刻,你知罪吗?”
“知罪?!”张昌岐鼻子里哼了一声,仰天长笑,“我们共产党是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幸福,根本没有什么罪!有罪的是你们这群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知罪的应该是你们这帮欺压人民、无恶不作的反动派。要说我有罪,就是当初没有将你杀掉!”
向炳狼狈不堪,丑态百出,再也无法继续“审判”。他恼羞成怒,命令刽子手对张昌岐下手。年仅27岁的苗族英雄昂首挺胸,视死如归,高呼“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走向刑场。
张昌岐牺牲后,族人将其安葬于风景秀丽的土堡张氏祖茔地七贤沟。
解放后,人们缅怀张昌岐的丰功伟绩,在其墓碑上镌刻着“佳城蔽白日,碧血照青山”十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寄托着土家族和苗族人民对烈士的崇敬与哀思。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