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孚

[近现代] 公元1927年-公元1994年

吴中孚(1927~1994年)

吴中孚,福州市郊区建新镇高螺头村人。幼年失估,生活艰苦,从小就养成劳动的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民国30年(1941年),吴中孚考入“省福初”,以后升入“省福高”,在日本沦陷福州期间,随校搬迁,先后到沙县洋溪、闽清六都、沙县文庙等地读书,最后回福州三牧坊读书。民国36年考入福建省立农学院,积极参加由中共福州地下党组织的进步-。

1949年8月福州解放后,吴中孚被选为农学院院务委员和团支部书记,参与接管农学院的工作。1950年他参加郊区鼓山横屿乡的“土改”工作。“土改”结束后,被评为一等功臣,受中共福州市委的表彰。1951年他大学毕业后被派到龙岩农校教书。先后兼任植保科主任、教务处副主任等职务。195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8年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大学深造,1962年获莫斯科大学昆虫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福建农学院担任助教,后任讲师。1963年,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向省农业厅领导提出“防治水稻三化螟应由治螟蛾改为治蚁螟”建议,被采纳,为防治病虫害初作贡献。1964年,他发表《关于使用六六六治螟工作中几个问题的商榷》等多篇文章,不但在学术上有积极的反响,而且为福建省的病虫害防治节省了上千万元的经费,又使农田增产几千万斤的稻谷。“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建宁县,为建宁县总结“连作稻谷品种搭配六对口”的经验,被全省各县所仿效。70年代初期,他到三明,通过实践陆续发表《三明地区褐稻飞虱发生规律与数量变动原因的分析》等论文。1979年越级升正教授。1981年获农业部农业科学技术改进一等奖。同年5月任福建农学院副院长,1983年12月升任正院长,仍继续参加“福建山区水稻中低产田配套增产技术研究”,其中“病虫综合防治研究”的成果获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中孚在任院长职期间,积极领导福州金山新校园的建设工作,使农学院从三明搬迁回福州,并使校舍面积和学生数都迅速增加一倍多。同时建立了3个重点学科,获得5个博士和12个硕士学位的授予权。

1990年5月,吴中孚因年高多病,辞去院长职务。但仍在病重期间,主持昆虫学科委员会工作,亲自拟订学科发展规划,培养学生梯队。1992年夏天,他抱病带领年青教师参加国际昆虫学术研讨会。是年国务院授予荣誉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在病危之际,还熬夜为研究生批改论文。2月1日,病情恶化,不幸逝世,享年67岁。其生平列入《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总传(第一卷)》、《中国专家人名辞典》,并被美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和美国传记研究所列入《世界名人录》。

同年(公元1927年)出生的名人

陈篪 (19271978)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
何友于 (19271948)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
许志奋 (19272008)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
江福官 (19271994)福建省福州市连江
张树才 (1927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北省武汉新洲区

同年(公元1994年)去世的名人

石忠汉 (19121994)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
刘福胜 (19141994)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
杨焕民 (19121994)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
肖永正 (19041994)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
张雍耿 (19171994)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
陈海涵 (19141994)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

[吴姓]名人

晋安区名人推荐

名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