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辰旦(16231692),字千之,号待庵,萧山人。从小聪慧,与同乡的毛奇龄、王先吉、韩日昌俱以文学出名,号称“四杰”。从其外家姓,以韩灿为名考中举人,直到康熙六年再中进士后,才重新改名为任辰旦。
康熙十五年(1676),出任上海知县。当时的上海县每年的田丁租赋有四十多万两白银,且其中有一半是漕租,由于赋税繁重,地方官催科的责任也就很大,所以上海被称为难治的“繁邑”。在任辰旦之前有好几任县令因治理不善而先后被捕下狱。当时,上海主要是种植木棉,然后再将木棉换成大米,充作漕粮上交给清政府。为了尽最大可能降低当地百姓的负担,任辰旦设法改征木棉,尽量减轻百姓负担。即使很小的漕粮出入,为了百姓的利益,他也要与负责转送的官员争得口干舌燥。过去,有些百姓因为无法如期交赋被官府鞭打致死。为此,任辰旦到催科之时通常用劝说的方式来让百姓输纳,对于违期应捕之人,他并没有用鞭扑之刑,而是先寄书信约以期限。上海县有六千多亩田地被水淹设,但是这些田地的赋税却需交纳,很多百姓为之破产。虽然以前也曾过重新勘定,但一直都没有将此问题解决。任辰旦在任期间,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仔细地进行丈量,减免了那些名存实亡的赋税。这些勘测的费用却全是由任辰旦自己一人承担,并没有向百姓摊派。最后到了他的俸禄都不够支付时,只好靠用家里的银钏棉布来还钱了。任辰旦这种为民着想的为政之道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吴淞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苏松常、杭嘉湖等地的河流多在此会合入海。由于河道年久失浚,河床日益壅塞经常发生水灾。清政府曾专门拨款疏浚河道,并在黄龙浦建闸,根据潮汐的上、下来开启或关闭闸门,以防止河沙淤积。但是,这个闸门不久便坍塌了。任辰旦上任之后,就担负起重修闸门的任务。依照一般的做法,修闸如同治河,必先筑坝,然后用戽将水抽干,再逐渐建闸址。这样做费用浩大,且春天将至,水势很快就要上涨,如不能赶在春水到来之前完工的话,工程就会有被冲垮的危险。任辰旦力排众议,独辟蹊径,仿照浙江架梁的方法来建闸。首先,根据闸址的宽度采伐石头,并在石头上作好标识。然后,派善泅者将其按照一定的顺序叠成阶梯状,再在上面盖上横石,又打下木桩用以加固。最后,对两岸的堤坝进行了加宽。由于任辰旦方法得当,这项巨大的工程只花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而且也节约了大量的民力与财力。
清政府曾在上海驻有大量军队。由于形势的发展,这些军队后来被撒走了。在撒军之前,上海人心惶惶,担心士兵们会在临行前大肆剽掠。身为上海知县的任辰旦就为军队的主将设宴,席间请求撤军日期不要提前通知士兵,得到了同意。果然,第二天撤军令下,要求士兵马上出发,违令者斩。在任辰旦的努力下,撤军事件就这样平安地过去了,保护了地方百姓的生命财产。
任辰旦曾在康熙十八年被推举去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但没有被录取,仍回到上海担任知县。后来,又以“良吏"被举荐,出任给事中,终官至大理寺丞。
来源《杭州历代名人》作者夏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