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镇璞,1910年生,贵州省绥阳县人,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5军第3师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上校团长,1939年在山西晋东南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
彭镇璞小学毕业后考入贵州崇武学校习武,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毕业后,彭镇璞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25军(黔军)第3师任少尉排长,一年后升为上尉连长,驻防遵义城。1934年升任少校营长,驻防正安县,不久又升任中校副团长、上校团长,先后率部驻防沿河县和绥阳县等地。彭镇璞有勇有谋,除暴安良,在驻防沿河县期间,于1934年端午节设宴"款待"假兵实匪的刘国辉,一举除掉了这个土匪恶霸,为广大人民群众消除了一个隐患。
1935年4月下旬,彭镇璞所在的第3师被改编为国民党陆军新编第8师,彭镇璞团长由新8师保送去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队受训。1936年冬,彭镇璞学成归队。其时正值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部队加强抗日训练之际,新8师为提高尉级军官及军士素质,决定成立新8师教导队,任命彭镇璞为上校大队长。他刚受正规训练回来,率队加强德式战术训练,对日后该师抗日作战起了很大作用。
1937年,新8师奉命开赴河南许昌、郑州一带,彭镇璞任该师22团上校团长,奉命守卫郑州花园口一带黄河防务,投入抗日救国洪流之中。1938年8月,新8师开赴晋陕边界黄河西岸的陕西韩城,守卫南自芝川镇北到师家滩一带黄河河防,重点守卫黄河要津禹门口。此处距山西河津县城15公里,为黄河出峡处,山高水急,系- 咽喉,西北锁钥,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作为日军侵犯西北的必经之道,1938年3月入侵河津县的日军早已虎视眈眈。1938年12月初,日军约4000余人,附大小炮30余门,在河津、稷山间窜扰。23日午后,日军又增步、骑、炮兵七八百人,移驻东西辛封村,战事一触即发。
为死守禹门要津,彭镇璞率领的22团防守河东龙门山、东禹门神前村(今龙门村)。12月26日黎明,日军狂轰乱炸。彭镇璞临危不惧,有条不紊,沉着指挥,29日,全师在副师长朱振民的统一指挥下,于29日将龙门山及东禹门阵地收复。此役使西北、西南抗日大后方安然无恙,日军侵华8年,终未能西渡黄河。
1939年2月,新8师编属第一战区93军建制,由陕西开赴山西晋东南制高点。根据军部部署,新8师命令彭镇璞指挥22团,附重机 三连、迫击炮一排、通讯兵一排担架小队一个,主攻浮山县城东城高地敌设阵地,待占领该阵地后,配合其右翼24团进攻浮山县城。攻城战斗开始后,日军凭借城墙工事和密集的火炮,疯狂阻击,国军拼命猛攻,但因伤亡较大,难以前进。彭镇璞深知22团担任主攻任务,责任重大。眼看22团伤亡严重,幸存官兵怒火中烧,更加激起他对日军的满腔仇恨。他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亲临前沿指挥、督战。混战中,敌人一束炮弹在他身边0 ,弹片刺入前胸,血流不止。彭镇璞被救下火线后,经军医检查,弹片刺入左肋骨,破片刺进静脉部位,不敢在现场施行手术,只敷上止血药,迅速送医院抢救。在送医途中,彭镇璞因流血不止而殉国。
1987年10月1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彭镇璞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