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东,原名林玉偶,1921年10月生于北京市,原籍福建省福州市。
林子东的家庭是爱国的仕宦世家,书香门第。高祖父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一个奋起抗击外国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生父林步随,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作为“庚子赔款”留美学生的督学,在美国工作生活了9年。以后,在北洋政府著名外交家颜惠庆任总理时,曾任国务院秘书长。嗣父林轼垣(林子东的伯父,无子女,林子东过继给他),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外语,毕业后从事外交工作,曾任北洋政府驻英使馆随员,驻英属新西兰和驻加拿大温哥华等地领事。林步随兄弟有感于宦海浮沉、风波险恶,未届致仕之年,就退出政坛,合资兴办民族实业,林步随还任过天津聚兴诚银行经理。由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书生不善经商,企业破产,家道中落。
小学、初中阶段,林子东没有进新式学校,而是师从父辈为她延请的家塾先生读儒家经典,与其同学的还有她的双胞胎姐姐林锦双(参加革命后改名傅秀)、弟弟林墨卿(参加革命后改名凌青)。志存高远的书香门第,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启发了她的聪明才智,陶冶了她的道德情操,为她尔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林子东的堂姐夫(时任沈阳东北大学教授)带着家眷逃到北平,向林子东一家诉说日寇侵略气焰是何等嚣张,东北同胞向关内逃亡是怎样悲惨。十岁的林子东弱小心灵就开始为战争的残暴、被外国侵略者压迫欺凌的痛苦所震颤。僻处东南一隅的福州,在北平的林家人看来可能比较安全,1935年冬,林轼垣就带家人逃回故乡。林子东也由此结束了私塾生涯,考进福州三山中学高中。谁知好景不长,日寇飞机频繁轰炸福州,福州的学校有的迁徙山区,有的停办。1938年初,林轼垣准备再逃到上海市的租界。临行之前,三山中学校长给林子东开了转学证明,双手颤抖着递给她,摇头叹气,沉痛地说:“四万万同胞流离失所啊!”到了上海,林轼垣一家的日子过得很拮据。南京汪伪政府的“外交部长”梁鸿志知道林轼垣的外交经历,企图拉他入伙,但林轼垣丝毫不为“高官厚禄”的0所动,严词拒绝:“林交忠公(林则徐的谥号)的子孙不当汉奸。”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国恨家仇的民族气节,在林子东少年的心里深深播下了誓死不当-奴的爱国种子。
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9月,林子东转学上了上海法租界的华东女子中学。中共地下组织及其 组织上海学生救亡协会在学生中开展爱国救亡宣传活动,林子东开始接触革命思潮。对她影响最大的有两本书。斯诺的《西行漫记》,在她眼前展现了与她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新天地。在延安,领袖们没有豪宅住窑洞,不摆官架子,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官兵、民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小米饭、窝窝头,物质的匮乏,压不倒朝气蓬勃的精神。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林子东那样的热血青年。再一本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战爆发后的最初阶段,华北沦陷,宁、沪、武汉失守,林子东和许多同胞一样担心、茫然。正在这时,毛泽东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作出了科学的分析,批判了悲观主义的-论和盲目乐观的速胜论,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使林子东看清了中国的光明前途,坚定了胜利信念,进而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
1940年9月,林子东从华东女中毕业进入上海沪江大学。1941年暑假,由于姐姐傅秀和弟弟凌青都在燕京大学读书,仰慕燕太的名气,林子东又北上考进燕京大学历史系二年级。
但“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书桌”,一个学期未读完,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深夜,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天清晨,日军就封闭美国教会办的燕京大学,逮捕了司徒雷登校长和一批进步教师和学生。林子东只得重返沪江大学。此时,日军对上海租界加紧控制,对学校强制进行奴化教育,爱国学生都想弃学抗日。林子东决心离家投奔新四军。
革命的决心并不是容易下的。因为林子东过继给伯父母,由他们抚养大,算是独女。两位老人都已年过花甲,要靠她养老。这一走对老人精神打击太大,林子东很是不忍心。这时,在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工作的大姐林圣观支持了她。大姐深明抗日救国太义,表示会承担赡养老人。
1942年4月,在上海地下党的安排下,林子东与沪江大学地下党员史悟潮等5人化装跟随交通员越过日寇-线,到达新四军苏中敌后根据地如皋县,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起初,她被分配在苏中行署编审室,从事教材编写工作。不久,由于根据地发展的需要,一批青年干部被转移到苏中一分区,林子东在一分区的高邮县先从事民运工作,后到县政府工作。1943年9月,她被调到苏中一地委办的《前哨报》,成为一名新闻战士,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