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宗道(1461--1519年)字惟中,明马平县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举人第一,是柳州历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常熟知县,衡州知府等职。
计宗道英果有为,阔达持大体,临事有主见,遇灾歉之年,为民请命,力争减免赋税。在常熟知县任上时,与诗文名流酬唱于虞山尚湖,筑雅集亭,建览翠楼。正德元年(1506年),主持重刻天文图、地理图碑。今存的《天文图碑》被称为“在我国古代天文历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还收藏“铜铸字”(铜活字),并亲自设计行动吸水机械桌,又校订宋人著作《诸史偶论》。
学优则仕
计宗道(1461~1519年),字惟中,始祖计国选是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征至柳州,以功授马平县五都都亳镇(今柳江县福塘乡寨上)巡检司巡检。从他的父亲计贤起,迁到了柳州城东厢的罗池街居住,建起了罗池书屋,苦读诗书。
成化十六年(1480年),年仅19岁的计宗道在乡试中解元及第,为读书人仰慕,为此还刻制了一方“解元擢第”的钤印。弘治年间,目睹时艰,计宗道有《乞减马平县余田加征状》上呈当道,请求减除余田(野峒深山之田)加征粮赋,以缓解百姓的困难。弘治七年(1494年),柳江洪水泛溢,如海,马平县学被冲毁。当时有人提议将县学并人府学,计宗道为此上 书提学佥事彭甫,反复论辩。随后又移文于两广总督兼广西巡抚邓廷瓒,力陈应仍旧设学,终得同意,重加修建。明代才子桑悦在《马平县重修儒学碑记》中记载了这件事。
弘治十二年(1499年),计宗道又考中进士。弘治十五年(1502年),在江南繁盛之地常熟担任知县。三年任内,政绩颇多,民国年间编纂的《重修常昭合志》说他英果有为,识大体,临事有主见。遇到灾荒歉收的年份,计宗道敢于为民请命,力争减免赋税。他主持修筑了三十多处河渠塘坝;还曾因为祈雨不果而焚烧神像,这在当时来说,更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
正德三年(1508年),计宗道升任福建延平府同知。明人何乔远在《闽书》中称赞他为人刚直,不阿谀奉承。此后历任户部郎中、湖广衡州知府。正德十四年(1519年),病故于知府任上。计宗道以“乡贤”的身份,被列入万历、康熙、雍正、嘉庆《广西通志》、乾隆《柳州府志》、乾隆《马平县志》、民国《柳江县志》及新编《柳州市志》;嘉靖、崇祯《常熟县志》、民国《常昭合志》等常熟地方志将其列入“名宦”。这是中国传统对人生价值肯定的最好证明。
钟情科学
与传统终日案牍的士大夫不同,计宗道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根据明代《谈林》一书的记载,他曾购藏有一套“铜铸字”(即铜活字);又亲自设计自动吸水机械桌,开动后可以抽水沿桌脚上桌面。计宗道对新事物的敏感,反映出思想的开阔,这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所缺乏或者滞后的。
计宗道重刻《天文图》碑,更是传承我国古代天文科学成果的一大贡献。中国科技史书中称这件天文图碑为《常熟县学天文图碑》。碑的原刻者为前任知县杨子器。杨于弘治九年(1496年)至十二年(1499年)任常熟知县,刻制《天文图》、《地理图》二碑,树于文庙戟门。计宗道继任之后,因为拓碑的人太多,日久磨灭,于是在正德元年(1506年)命石工重新翻镌了这两块图碑。
《地理图》碑已久散佚,《天文图》碑几经周折,1974年发现后由常熟县文管会移入碑房进行保护。该碑高2米有余,宽1米左右,厚24厘米,碑额仿苏州府学南宋刻天文图题“天文图”三字,上部为一幅盖天图,四周布有线刻云纹。天文图的内规直径约18.4厘米,赤道直径约45厘米,外规直径约70.8厘米,与赤道大圆斜交的黄道圈直径约45厘米。重规外圆星图本身直径约79厘米,星图下有计宗道书写的杨子器跋文,并附自己的题识。末题“大明正德元年孟春赐进士文林郎常熟县知县柳州计宗道手书”,并“解元擢第”篆印一方。由于碑石风化,部分字迹模糊,所幸已有录文见于《海虞文征》。
有关这幅天文图的科学研究价值,天文史学家作了高度的评价。大致认为常熟石刻天文图,虽不少地方科学性较差,但星名星数齐全而正确,不失为一幅星象完整的优良古星图。不失为《敦煌星图》、《新仪象法要星图》和《苏州石刻天文图》之后的一幅重要星图,在我国古代天文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计宗道对自然科学的爱好及探索,是与明代中期起向慕实学、士大夫投身于应用科学试验的风气渐开紧密相关的。柳州人计宗道虽出生于边远之地,而能成为这个行列中的一员,的确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