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鸿仙

[近现代] 被誉为“光复南京第一功臣” 公元1882年-公元1914年

范鸿仙(1882-1914)

在辛亥革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合肥籍烈士,被誉为“光复南京第一功臣”,死后得以入葬中山陵,与廖仲恺墓共同拱卫中山墓。而在其家乡合肥,也曾有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学。他就是被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的合肥“辛亥三烈士”(另两人为倪映典和吴旸谷)之一的范鸿仙。

一支笔胜十万师

“他绝非一介文人,他深知仅仅靠舆论宣传是不能推翻清王朝的。辛亥武昌起义之前,他参与谋划了安庆马炮营起义、广州庚戌新军起义以及黄花岗起义等。武昌起义后又领导了光复南京的运动,北伐时招募成立铁血军,亲任总司令。”提起范鸿仙,合肥市政协副秘书长、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戴健说。

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生于合肥北乡杏店村一自耕农家庭,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弱冠即以文章博雅名闻乡里。1906年,范鸿仙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时年24岁。

真正把范鸿仙推到辛亥革命浪潮中去的,是1908年,他来到上海与-等发起创办《安徽白话报》并亲自编撰。同年9月,范鸿仙又应于右任之邀,为《神州日报》撰稿。之后一发不可收,协同于右任创办清末民初著名的“三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他的杂文短评,针砭时弊,抨击清政府,声讨列强侵略,揭露袁世凯阴谋祸心。孙中山曾称赞“范君一支神笔,胜十万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范鸿仙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合肥籍报人。他留下的时论杂文,我们如今能找到的至少有300篇。”戴健说。

英魂附葬中山陵

“祖母常念叨这么一件事,当时祖父如果住在家中,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被刺事件,至少不至于当场牺牲。”范鸿仙孙女范烈孙在回忆录中提到,1914年9月20日凌晨4点,袁世凯买凶将范鸿仙刺杀于上海嵩山路39号革命党人秘密机关部,当时他正在连夜起草军书,准备不日攻打上海制造局,突被四暴徒袭击,被刺七刀,腹遭枪击,当场殒命。范鸿仙遇刺,震动极大,孙中山说他的死“与宋教仁相类”,“待革命成功,我们将为鸿仙国葬。”

正因为如此,范鸿仙灵柩在上海停放20余年未葬。而孙中山的许诺,也在后来实现。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为范鸿仙举行国葬。其墓位于中山陵东侧,与廖仲恺同享附葬总理陵园之殊荣。

据戴健介绍,范鸿仙墓位于南京中山陵东侧马群,为中山陵附葬,原规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战中被毁。抗战胜利后,在原址重建。墓为长方形,墓前竖有一块约1.5米高的墓碑,上刻“范鸿仙将军之墓”七个鎏金大字,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合肥难觅烈士踪

为纪念范鸿仙,1932年,合肥县立第一完小被命名为鸿仙小学。“日本鬼子后来炸毁了文昌宫,鸿仙小学搬迁到了现在的江淮大戏院附近,1955年前后,鸿仙小学在现在的绿都商城附近重建,后来被改名为淮河路第二小学。后因城市建设,1984年,这所学校停办了。”合肥民俗专家牛耘说。

“合肥关于范鸿仙的历史遗存已经看不到了,他虽然出生在合肥,但主要活动是在上海,安葬是在南京。”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沈寂希望,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有关专家学者能出面考证范鸿仙故居,重点加以保护,恢复其历史地位。

记者从合肥市政协获悉,此次合肥为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欲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座谈会。另外,合肥市政协围绕辛亥革命正在筹拍“政协论坛”专题节目,除安庆、芜湖、合肥等省内城市外,还将奔赴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采风录制。

范鸿仙相关

同年(公元1914年)去世的名人

韩伯棠 (18921914)安徽省安庆望江
李荣泰 (18841914)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
唐景崇 (18441914)广西自治区桂林市灌阳
徐镜心 (18741914)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
林文英 (18731914)海南省文昌
冯登庸 (18181914)重庆市开州区

[范姓]名人

瑶海区名人推荐

名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