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焱(1907—?),别名朱剑清,生于郴县永丰乡。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朱森为其二哥。朱焱幼年就读于郴县新华高等小学校,1926年从长沙雅礼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先后在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和上海国立医学院攻读理学和医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教授、第一代著名的脑外科专家、国际神经外科学会会员、原浙江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导师、原浙江医大附二院顾问、《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及《中国现代医学》编委。
朱焱在二哥朱森的影响下,自小思想进步。1919年,朱森因在郴州联合中学领导“五四”-而被开除出校,这给年仅11岁的朱焱留下了深刻印象。二哥教会他唱《国耻歌》,使他看清了日本欺压中国,军阀祸国殃民的现实。到金陵大学攻读时,他很重视中国近代史,血泪斑斑的近近代史激发了他为祖国献身的坚定志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刚进上海医学院的朱焱义愤填膺,当即以学生会代表身份参加上海市 ,组织上海大学生,并联合北京大学生共3万余人,赴南京向国民政府-。朱焱作为9个学生代表之一,在总统府面见蒋介石,慷慨陈词,要求蒋介石率军抗日。次年1月28日,日军侵沪,19路军奋起抗日,朱焱参加救护队上了前线。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开战,时任上海医学院外科助教的朱焱赶到23伤兵医院,夜以继日抢救伤病员。11月下旬,他主动参加红十字会救护队,在南京首都医院负责一千多伤员的诊治工作。南京沦陷后,他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二医疗手术队队长、区队长、代大队长、外科指导员等职务,辗转于浙江、江西、湘北前线,3年多时间医治3万余抗日将士,贡献甚大。后来,又辗转到西南交通枢纽曲靖,任惠滇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川滇铁路顾问医师。抗战胜利后,朱焱受聘青岛特别市市立医院任外科主任。其时,联合国救济总署以青岛市立医院为重点工作医院。在该院期间,朱焱首开国内胃大部切除手术,在与外籍顾问医生竞争中取得了好成绩,为中国人争了气。
1948年7月至1951年,朱焱到浙江医学院任外科教授、医科主任,兼直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外科主任。1949年杭州解放前夕,一些人劝其赴香港或台湾工作他以服务祖国人民为己任,仍继续留在杭州。1950年受浙江省人民政府委托,接受英国人办的广济医院,易名为汇报江医学院附二医院,朱焱任院长。
1950年,朱焱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毫不犹豫地赴朝,任浙江省医疗大队顾问及第三队队长,昼夜工作在野战医院,做手术取出弹片千余次,送数千名战士重返前线。而他自己却因此累得重病缠身,以至头脑晕胀,步履艰难。而令其遗憾和痛心的是他唯一的男孩在杭州患重病,他不能顾及,最后终因救治无效夭折。虽痛失爱子,朱焱却没有颓丧,仍抖擞精神,在前线医院为众多伤病员的康复操起了手术刀。
回国后,朱焱经历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和考验,为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兴旺发达,始终勤勤恳恳,一如既往。他创办了浙江省第一个骨科专业,数年后名闻全国。1958年,他创办了脑外科专业,填补了浙江省的一个空白。
朱焱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
1956年,他发明保存血凝块和一期缝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新方法,使经常流脓、数月至十余年不愈的慢性骨髓炎病倒87%以上在7—9天内获得一期愈合,远远超阶级过国内外习用的敞开用药、肌肉填塞和OW疗法。他的论文《保存血凝块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曾在全国医学会上宣读,并获好评。当时专家认为,这种新的方法是解放以来我国外科重大成就之一,后在全国大医院推广应用。
1959年,他指导研究生完成了树枝接骨的实验研究,在国内外首次科学地证明中国传统医学“柳枝接骨”的全部成骨过程及没有不良组织反应的结论,并且还发现黄杨树、黄瑞香等树枝亦可接骨,优点颇多。在国外,直到1982年以后,西德和日本才有树枝接骨的零星报道。
1978年,朱焱主持和部分设计制造的BY—2型自控深冷脑手术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获浙江省科技二等奖。论文在波兰国际冷冻学会上宣读,获得了专家好评。
1983年,朱焱的《硬脊膜外脓肿(25年诊治156例的经验总结)》论文,在第六届亚澳神经外科学会上宣读,他被光荣地聘为亚澳神经外科学会“骨髓外科学”论文讨论会主席。
1983年,由他指导属于国内首创的运用深冷冻摘除脑瘤术总结论文,获浙江省自然科技优秀论文奖。
1985年,他以论文《急性脑缺血缺氧的治疗研究》为主要内容,在全国神经外科学会和高级神经外科医师培训班的讲课,获得专家好评,并引起中国神经外科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的注意,夜间即有数名研究员造访求教。
此外,朱焱还主编有《外科学》、《外科学总论》,参加编写《外科手术图谱》、《系统医学》等书。1982年,他主编的《休克的临床》,获文教委员会奖,被评为优秀科技图书,1989年,中国科协推荐编入《中国优秀科学图书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