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郑宝(1876~1944年),屏南县棠口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家境贫穷,童年时只上过两年私塾,从小爱好雕塑,工艺颇精。
宣统元年(1909年),郑宝开始演出杖头木偶戏。他制出一整套木偶戏衣、道具和舞台设备,并选择《西游记》、《白蛇传》等神话小说,改编为适应于木偶表演的神话戏。为适应乡民的欣赏要求,在唱腔上他创造了为群众喜闻乐听的“土京调”(该调对原京调进行一番改造,以“皮黄”腔为主,杂以西皮倒板、原板、散板、摇板和二簧倒板、反二簧等调)。在表演技巧上,他突破前人藩篱,独辟蹊径,如在武打场面上,他恰到好处地插进鸟兽虫鱼相斗的形象,使舞台背景呈现出奇特、异样和多变的氛围,令人耳目一新。他表演的《鹬蚌相争》、《大个头磨刀》等戏,争斗场面特别精彩动人,台下总是掌声雷鸣。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郑宝率其木偶戏班都是在每年7月15日后外出表演,至翌年4月农忙时回乡插秧。他走遍闽东、闽北和闽中各地,其演出不仅博得山区群众的赞赏,也深受城市民众的欢迎。民国12年(1923年),该木偶戏班到福州义演一场《水漫金山》,市民们大为喝彩,纷纷集资邀其前往各街巷表演。他们一天演3场,连演2个月,场场爆满,福州城内各戏院内的门票收入因之而锐减。
民国33年,郑宝病逝于家,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