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瑞

[近现代] 公元1812年-公元1893年

郑文瑞(1812—1893)

字啟华,号秀峰,郑观应父亲。因乐善好施及力助各省赈务,多次受清廷表彰,两奉旌表,准即建坊,并奉旨采载入《广东省志》和《香山县志》,诰授奉直大夫,光禄寺署正随带,加二级,赏戴花翎,覃恩晋封通政大夫,叠封荣禄大夫。娶香山三乡平岚旧大墟陈氏(1814—1849)为正室,是郑观应生母,生有思齐、官应、思贤。诰赠宜人,屡赠太夫人,覃恩叠赠一品太夫人。葬于广州省城大北门(土名小金钟岗将军岭)。娶香山石岐刘氏 (1838—1906) 为继室,是郑观应继母,生有官桂、庆麟、庆蕃、官寿、庆镗、九如。诰封宜人,晋封夫人,覃恩叠封一品夫人。葬于香山前山(土名三台石)。娶香山那洲(今珠海市金鼎镇那洲村)梁氏 (1827—1921) 为妾,是郑观应庶母。诰封宜人,葬于香山前山土名三台石(今属珠海市前山镇)。郑文瑞共有九儿和八女,八个女儿依次分别嫁曾、区、邓、陈、陈、张、杨、容等姓人家。

郑文瑞出身寒微,是一位生长在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夙承家学,读书过目成诵,藏书颇富,手自校讎,丹铅殆遍”的有家学渊源的学者。从小聪慧,读书勤奋,早年致力科举,但未能考取功名,而经奋斗官至巡按,当过上海道。遵循郑家传统,科举不成,为养家糊口出外跑码头经商,但仍不忘读书和著述。曾到过南洋,多次出入澳门,清咸丰三年(1853)到上海经商,稍有积蓄后又返故乡,在家乡香山雍陌和澳门开设私塾,长期充当“蔽貌科名,设帐授徒”的布衣塾师。对先贤教诲和嘉言懿行特别感兴趣,一边读书一边抄录大量格言和故事,并成书,名为《训俗良规》和《劝戒录》,自费印刷,广为派送和热心讲解。返乡后热衷参与乡村中筹置义田,兴立善堂,修建宗祠、书院、道路、桥梁等公益事业,关注民生,被曾任陕西布政使的王承基等绅士在《上李鸿章禀》中说郑文瑞“家居筹置义田,兴立善堂。地方公举若水利,若桥梁,若义仓,或创或困,无不尽力乐输,弹心规画”。光绪三年(1877),其发动亲戚和分散各地谋生的儿子们劝赈倡捐数十万两银赈济山西特大旱灾,救人不少。经山西巡抚卫荣光、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的奏请,清政府准许在香山家乡竖立郑氏一门“乐善好施”牌坊,并将文瑞、观应等郑氏有关族人的姓名事迹载入《广东省志》和《香山县志》,表彰郑文瑞一家捐赈的功劳。在澳门下环龙头左巷新建的郑家大屋里,悬挂由湘军首领曾国藩胞弟、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山西巡抚一等威毅伯曾国荃赠送的一块横匾,上面写着“崇德厚施”四个金漆大字,上款是诰封荣禄大夫郑文瑞。

包办次子郑观应少年时代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极严的教规,重视教授儒家“忠孝仁义”伦理道德并身体力行,教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等书为识字读经启蒙教育,进行读四书五经和写八股时文的科举考试训练,灌输政治法律知识。郑文瑞一生节俭持家,却尽力周济贫苦亲邻,其行为和思想为郑观应树立榜样,使郑观应一生都非常珍视和推崇父亲所做的这种传统道德教化的工作。

毕生勤奋读书和著述,晚年辞世前还就任招商局公学驻校董事,归家守道,不追求发财致富。光绪八年(1882)上海绅商界聚会贺其七十寿辰,并在《申报》上登载一则征诗启事。信仰道教,年老更沉迷于访道、-、养性。卒于光绪十九年(1893)三月十六日,葬澳门对海。

雍陌村雍陌村民委员会(YōngmòCūnmínWěiyuánhuì)在三乡镇政府东北3.8公里处。辖2个自然村,驻地雍陌村,故名。1949年前后属东桂乡;1953年析出,称雍陌乡。1958年分为雍一~三3个大队;1963年合并,称雍陌大队。1983年复称乡。1986年12月改称今名,耕地4694亩;主产稻谷,次为花生和蔬菜。有针织厂等。还有小学和卫生站。镇办博爱中……

人物关系

儿子
郑观应 (18421922)南粤先贤

同年(公元1812年)出生的名人

释仁智 (18121902)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
丁守存 (18121886)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
隋藏珠 (18121866)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
道光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18121855)内蒙古自治区通辽科尔沁左翼后旗
武河清 (18121880)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

同年(公元1893年)去世的名人

邓琳 (18291893)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
刘承辇 (18211893)广东省阳江市阳春
刘子校 (18181893)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
徐锡南 (18251893)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
白纶生 (18231893)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陈士杰 (18251893)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

[郑姓]名人

广东名人推荐

名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