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逵夫,男,汉族,1942年12月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是我的天职。”赵逵夫执教杏坛,滋兰树蕙,无私奉献40多年。他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焚膏继晷,笔耕不辍,先秦文学研究蜚声海内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卓著贡献。
赵逵夫年过七旬,仍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以非凡学识教育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他的学生写道“听赵老师上课,可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深’‘活’。课堂上,围绕中心,天文地理、神话民俗、诗词典故,无所不包。我觉得在人生道路上能碰上像赵老师这样的名师指路,是人生之大幸!”这“深”和“活”,来源于赵逵夫的辛劳汗水。他先后手写而成的《中国古代文学讲义》达11本,约50万字;《诗经研究》《楚辞研究》《汉赋讲析》《诗赋流变》等讲义共100多万字。
作为一名学者,赵逵夫视学术研究为生命。他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他发现了先秦时代有关屈原生平与家世的新材料,以确凿的史实确定屈原在历史上的存在,驳斥个别外国学者的“屈原否定论”,维护屈原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赵逵夫主持完成的《先秦文论全编要诠》,被列入《“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项目《先秦文学编年史》,被评为优秀项目,收入《国家社科基金文库》。
赵逵夫把对伏羲文化、陇南氐人文化与刑天神话、周秦文化等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到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之中,指导西和县申报成功“中国七夕文化之乡”,推动西和县“七夕节”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他在《因地蓄锐,秦人发祥于陇右》一文中,对甘肃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做了全面论证,为甘肃省“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赵逵夫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甘肃省道德模范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