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圣(1904~1968),字腾光,出身于湖南省资兴县东乡牵牛坳。曾希圣于民国10年(1921 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次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北伐时,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团教导员、教导团军事队长等职。“四·一二”政变后,曾希圣加入了共产党。民国18 年在汉口中共-长江局办事处任参谋、长江局军委秘书长,协助军委书记刘伯承工作。民国19 年到上海-,从事侦察工作。不久,至江西瑞金中央苏区红军司令部任侦察科长,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后任中 委二局局长,创建红军无线电通讯事业。长征中,曾希圣一直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行军,及时通过电台向-提供准确情报。毛泽东后来评价“没有二局,长征是难以想象的。”
抗日战争时期,曾希圣任新四军七师政委和中共皖江区-,为开辟皖江抗日根据地和创建新四军七师做出巨大的贡献。民国32 年、七师发展到6000 多人。皖江根据地形成了和含、皖南、沿江3 个地委及巢合庐县委和巢无县委,七师兼皖江军区,将主力和地方武装改编为和含支队、皖南支队、沿江支队、巢合庐支队和独立团。
民国32 年3 月,日军6000 多人分8 路对巢无中心区进行进攻,曾希圣当机立断,指挥分路突围,抗日武装全部冲出包围圈,粉碎了日伪“扫荡”。11 月,国民党桂系第八游击纵队进攻巢无中心区,曾希圣指挥主力部队在磨盘山一带与顽军激战,歼灭顽军900 多人,取得反顽自卫战的胜利。七师及皖江根据地军民在曾希圣的指挥下,粉碎了日伪的经济-,从上海、南京、芜湖购进武器弹药和器材,保证了根据地的军工生产。七师和皖江根据地不仅实现了自给,还向新四军军部上交大量的现钞和物资,得到军部多次嘉奖。
曾希圣领导的新四军七师在与敌伪顽夹击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部队由2000 人到抗战胜利前夕发展到近3 万人,面积达3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 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 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解放战争中,曾希圣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国统区工作部部长、二野副参谋长、豫西军区司令员等职务,转战山东、河南等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建国后,曾希圣长期在安徽工作,先后担任皖北区-,安徽省委书记、-。
根据安徽的实际情况,曾希圣确定从抓农业入手。建国之初,安徽遇到连续两年的淮河水灾,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并调阅省志和全省各县的县志,研究了安徽800 年的历史,了解安徽的的天文、地理、水情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掌握了大量的资料。经过研究分析,认识到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必须兴修水利,而安徽治水的关键又在于治淮。当时,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知道了淮河流域严-灾给人民带来沉重苦难的情况,打电话给周恩来总理,把“根治淮河”列入政务院议事日程。1950 年11 月,在蚌埠成立了由曾山为主任、曾希圣等为副主任的治淮委员会。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曾希圣和沿淮各级干部,广泛动员沿淮人民,很快形成了治淮热潮,先后有千余万人民投入了当时举国瞩目的治淮工程。
从1951 年开始,安徽境内先后在淠河上游修建了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等3 座大型水库,在史河上游修建了梅山水库,以后又兴建了龙河口水库。5 座大型水库总蓄水库容60 亿立方米,锁住了雨季咆哮的山洪。1958 年,曾希圣决定兴建淠史杭灌区,利用淠河、史河、杭埠河的水资源,发展安徽省中、西部江淮丘陵地区的灌溉事业。同时,利用渠水落差建设中小型发电站,并利用沟通的河道发展航运事业。
1953 年9 月,曾希圣在省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对安徽农业进行“三改”(即改变夏秋的收成比重,扩大夏季作物面积;改种耐水作物和高产作物;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实行精耕细作的主张)。还向毛泽东汇报了推行“三改”的内容和情况,得到毛泽东的赞同。实践证明,那些从实际出发按“三改”精神从事改革的地方,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三改”在推行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失误一是未能因地制宜,造成瞎指挥;二是要求过急,造成强迫命令;三是以“三改”划线,反对“三改”的人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曾希圣在重视抓农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抓安徽的工业发展。建国初期,鉴于安徽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曾希圣决定从兴办一批农副产品加工等支农工业起步。同时,大力开发本省资源,重点发展沿江黑色、有色金属工矿区及淮南煤、电工矿区。曾希圣抓住沿海城市工厂疏散内迁的机遇,决定争取上海内迁厂迁入安徽。他先派出干部到上海进行了解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然后即向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正式请求内迁工厂到安徽。他还亲自给华东局、上海市委负责人柯庆施、谭震林、陈丕显等写信,请求支持。上海市尽量满足了安徽的需求,允许安徽采取“对号入座”的方式,缺什么工业,迁什么工厂,设备和人员都给。从1955 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先后3 批从上海等地迁进工厂企业106 家,分布在合肥、蚌埠、安庆、芜湖4 市。
曾希圣对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十分重视,解放初期,知识分子开展思想改造运动时,他两次到芜湖向安徽大学教师作动员报告。1958 年,他积极支持新建了安徽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并亲自兼任安徽大学校长,并请求北京、上海等地支援了一批教授专家和行政管理干部。曾希圣为改变安徽人才缺乏的状况,广泛从省外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当时上海迁来的小厂多,设备也较简陋,有人不大理解。曾希圣对这些人说“我不是看中这些机器,我看重的是随厂迁皖的技术人才!”后来这些技术人才大多都成了发展安徽工业的技术骨干。安徽各界许多著名的老专家、老学者,都是50 年代从北京、上海、江苏、武汉等地支援来安徽的。曾希圣还以革命家的胆识,不拘一格地从-人员中起用技术人员。从1952 年起,全省单工业方面,从-犯中调出的技术员、工程师约100人,技工约2000 人,这些人后来都根据表现被依法予以免刑,成为工业技术骨干。1954年春,他亲自写信派专人请求上海市委允许安徽从上海在押犯人中挑选高级工业技术人才,上海市委大力支持,列出部分名单供安徽挑选。挑选来的技术人员到安徽后大都运用一技之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曾希圣重视文艺工作,他注意抓安徽的地方戏—— 黄梅戏。1953 年2 月,毛泽东在安庆问到黄梅戏,毛泽东说“要把这些人民喜爱的地方戏抢救过来,把它搞好。”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曾希圣和-几个同志碰了头,决定立即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剧团成立后的第二年,参加华东区会演得了一等奖;第三年,拍了电影《天仙配》,得了金牌奖;第六年,为中共中央武昌会议代表演出《打金枝》,曾希圣陪同毛泽东等看了演出,受到毛泽东的赞扬。在曾希圣和中共安徽省委重视与关怀下,庐剧、泗州戏、梆子戏、徽剧、京剧等剧种也都得到发展,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56 年,曹鹏飞领导的民营北京青年杂技团巡回演出到了合肥,当时不少地方想挽留他们,曹已答应留在西安市。但当曹鹏飞在江淮大戏院首场演出结束后,曾希圣亲自上台感谢,并立即指示在场的省文化局负责人钱丹辉、余耘“尽快办手续,把这个团留下!”1956 年12 月31 日《安徽日报》刊登一则消息,以曹鹏飞为团长的安徽省杂技团成立了。1959 年5 月曾希圣向曹鹏飞当面吩咐任务“老曹啊,你去体委给他们摆弄摆弄,参加全运会技巧比赛。只准成功,不准失败,拿不到名次,不要回来见我。”离比赛只有4 个月了,曹以特邀教练身份来到体委,领着自己的四弟、五弟和另外两个运动员摸爬滚打,连天加夜地苦干了4 个月。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安徽技巧队的男子4 人终于不负众望夺得桂冠。
曾希圣重视抓城市建设,表现了他的远见与魄力。1952 年确定合肥市为省会以后,他对省城的规划和建设都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合肥从改造旧邓小平、-等400 多人参加。-在悼词中指出曾希圣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同时指出,曾希圣同志生前是受到林彪、--集团-的,他们强加给曾希圣同志的诬蔑不实之词应予推倒,为曾希圣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