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

[近现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公元1920年-公元2015年

徐光宪(1920- )

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0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上虞市,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 合会主席。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徐光宪的研究领域较宽,涵盖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在量子化学和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稀土化学、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20世纪50年代,徐光宪发表论文《旋光理论中的邻近作用》,揭示了化学键四极矩对分子旋光性的主导作用;50年代,他改进仪器设备,把极谱法的测量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在国际上较早测定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与一些阴离子的配位平衡常数。根据弱配位平衡与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可以简便地描述溶液中弱配位平衡过程。1957年,徐光宪被调往技术物理系工作,开展核燃料萃取化学的研究,1962年提出了被国内普遍采纳的萃取体系分类法。

1972年徐光宪回北京大学化学系工作,接受了研究镨钕分离的军工任务,他提出最优化串级萃取设计方案,推导出100多个设计工艺参数所需的公式,逐步建立起新的串级萃取理论。同时他通过选择萃取剂和配位剂,搭配成季铵盐-DTPA“推拉体系”,得到大于4的萃取分离系数,为当时国际最高水平。1974年在国际上首次将推拉体系用于串级萃取分离,高效率地生产了高纯稀土产品。徐光宪带领助手和学生深入发展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扩大串级萃取理论的应用范围,建立串级萃取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开发出从计算到应用的“一步放大”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他重视“产学研”结合,积极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推广,使之在全国稀土分离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单一纯稀土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徐光宪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关研究项目三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从70年代末开始,徐光宪主持开展了对稀土量子化学和稀土化合物结构规律性的研究。1982年,徐光宪通过总结实验资料和分析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提出原子价的新定义及其量子化学定义,0解决了Pauling、Mayer等人定义中存在的问题。

徐光宪非常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1986年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1991年,在他的努力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光宪热心教育事业,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兼任多项学术职务,为培养科技人才倾注了心血。

徐光宪至今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和10本教科书及专著,由于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徐光宪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北京大学首届自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物质结构》、《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萃取化学原理》、《稀土的溶剂萃取》、《稀土》、《徐光宪文集》等。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4月28日10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徐光宪相关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谢家麟 (19202016)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津市武清区
颜鸣皋 (19202014)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宁波慈溪
肖健 (19201984)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
肖纪美 (19202014)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
于天仁 (19202004)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

同年(公元2015年)去世的名人

张效祥 (19182015)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嘉兴海宁
张煦 (19132015)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无锡梁溪区
钟香崇 (19212015)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
田在艺 (19192015)中国科学院院士 陕西省渭南
秦蕴珊 (19332015)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
陆婉珍 (19242015)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

[徐姓]名人

上虞名人推荐

名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