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远,1908年2月1日出生,江西省鄱阳县芦田乡吴家村人。原名吴保书。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
由于家境不济,吴志远0岁时才开始在本村私塾读书,在六年间他读了《论语》、《孟子》、《百家姓》等,接受了一些旧式教育,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后到波阳县师范读了一年书,懂得了一些现代知识,接触到当时知识界救国救亡的革命宣传与熏陶,在教育救国思想的感召下,他曾回乡办学。连年的军阀混战,使他的教育救国的理想很快破灭。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领导了多次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了以赣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吴志远怀着强烈的革命热情,于1931年底投奔江西中央苏区,参加了红军。由于吴志远在家乡学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初到革命队伍就任红3军7师参谋处文书。
1933年,红3军7师在江西恒田改编为红1军1师1团,吴志远任1团司令部文书。1团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当时-任团长,黎林任政委,胡发坚任参谋长。吴志远先后参加了保卫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9月,蒋介石纠集了上百万国民党精税军队,对江西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敌人依仗他们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对中央苏区采取了所谓“构筑堡垒”、“步步为营”的作战策略,妄图把红军逼迫到峡谷中聚而歼之。当时情况万分紧急,兴国县东南面的高山已经被敌军占领,敌人凭借着居高临下的地形态势,直逼兴国县城。红1团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一方面加强防守,严密地监视敌人;一方面根据敌人拥有飞机、大炮的特点,把堡垒和工事构筑的更加坚固,并出动小分队不断地袭扰敌人,侧击敌人的侦察部队。红军指挥员在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我军处于不利地形的情况下,表现出镇定自若,坚决果断的指挥才能。正是由于指挥员的正确指挥和全团指战员的英勇奋战,才使得红一团在那样险恶的逆境中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在战斗中,吴志远仍在团指挥部,及时、准确地起草、传达作战命令,开展部队的宣传鼓动工作。
兴国保怀战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江西中央苏区。吴志远随1团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途。
1935年1月,1团奉命突破乌江。乌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两岸全是高山峻岭,江中水深流急,自古以来就有“乌江天险”之称。没有船要想渡江是根本不可能的,可在这个时候又到哪儿去弄船呢?后面的追敌已经离红军越来越近了,为尽快摆脱敌人,使部队得到休整,1团找到了渡船,迅速渡江夺取遵义和桐梓两个镇。为了保卫中央机关和友军顺利突破敌人的-线,1团担任了阻击任务。阻击的敌人是广东陈济堂的部队,敌我双方在广东境内打一仗,虽然敌人被阻击住了,中央机关和友军胜利地通过了-线,由于敌人实力较强,双方打得很苦。战斗结束后,吴志远随1团和其他兄弟部队突破了天险大渡河。
1935年,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的几百万嫡系部队一直跟在后面紧追不舍,前面又有四川军阀二刘的重兵把守,红军如不迅速抢渡河,处境就会更加危险。就在这紧要关头,1团接到了上级命令,强渡大渡河,掩护大军渡河!吴志远的战友17勇士如同猛虎一般,跳上彼岸与敌人展开了肉搏,阵地很快就被红军攻占了。渡船在这时又回了南岸,大家兴奋地高喊“胜利啦!”等到1团团部过河以后,那些守江的川军早已吓得望风而逃了。
强渡大渡河战斗后,1团向北挺进,经天全、芦山、宝兴等地区,翻越了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1团奉命到达了毛尔盖。长征期间,吴志远任师团政治部(处)技术书记、红1军团政治部总务处文书科科员。
吴志远随长片部队沿途宣传群众,扩大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长征走到草地,部队的粮食已经十分困难,吴志远根据上级指示当即通知各营连,要求部队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完成筹粮任务。他带宣传队采取个别做工作和敲锣打鼓集中宣传相结合的办法,宣传红军的政策,进一步说明红军是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是为穷人打天下求解放的军队,全心全意为劳苦人民服务的队伍,红军是为了北上抗日才经过这一地区的。通过反复地宣传,终于打动了藏族同胞的心,大部分群众敢于把自己长年积累的金黄色的小麦和青稞麦拿出来卖给红军,这样每人补足了15斤粮食。吴志远为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时,生活十分艰苦,天气变化无常,时而大雨倾盆,时而大雪纷飞,然而,吴志远和他的红军战友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
吴志远有一次在行军时扭伤了脚,一只脚又红又肿连草鞋也穿不上了,痛的钻心。-团长和胡发坚参谋长看到这种情形,都争着要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实在拗不过-,只好骑了两天。1团和其它兄弟部队一样,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沿途战斗,日夜兼程,队伍十分疲劳,但由于对部队从组织上、思想上、物质上做了充分准备,最终夺取了过草地的胜利。吴志远坚信,有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指挥,有英勇善战的指挥员,有官兵一致、上下一致的光荣传统等有利条件,天大的困难也会被红军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也难不倒红军。就是凭着这样的必胜的信念,吴志远和战友们克服了重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步一步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不久,直罗镇是通往陕北苏区的要道,敌人在这里驻有重兵把守,直接威胁着陕北苏区和党中央的安全。因此,中央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拔掉直罗镇这个钉子。吴志远又随1团奉命参加了解放直罗镇的战斗。
(二)
1937年9月25日,吴志远参加了扬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全歼日军坂垣师团21旅团,消灭敌人1000多人,击毁汽车100多辆,以及大量的0弹药,单是缴获的日军大衣就足够115师全师每人一件的。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主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平型关战役后,吴志远随聂荣臻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总务处处长。
1945年,吴志远参加了晋察冀北方分局党校学习。
在八年抗战中,吴志远参加了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与多次反扫荡斗争,身经百战,并直接参与领导了晋察冀军区抗帝剧社等革命文艺团体,及日本反战同盟等的组织工作,与白求恩等国际友人参加中国抗日战争。吴志远的卓越工作业绩受到上级组织的表彰与国际友人的赞誉。
(三)
解放战争时期,吴志远历任冀中军区卫生部政委、华北军区生产合作总社副主任兼审计处处长、华北军区生产部副部长。
1947年,冀中军区政治部号召开展立功运动的时候,卫生部就把学习白求恩与立功运动密切结合起来,使立功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在吴志远的组织下,冀中军区卫生部的立功运动开展的更加扎实,人人争当白求恩式的革命功臣,在请功总结时,涌现出许多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对本职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好同志。经过群众评议,领导人批准,为革命事业立了功的,仅冀中军区国际和平医院就有213人立功,占全院工作人员的60%,其中共产党员93人,占立功总数的77%。
冀中地区的土改试点工作从1946年冬季开始了,卫生部驻地河间县西诗经村,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北洋军阀总统冯国璋的老家,该村又是河间县的土改试点村。为了配合土改,吴志远动员白求恩分校业余文工团,演出大型歌剧《白毛女》,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提高了农民的觉悟,增加了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仇恨,推动了土改运动。
(四)
新中国成立后,吴志远任北京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党委书记、党委委员、常委、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
1961年5月,吴志远进入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第三期学习,1962年1月毕业。
担任军队重要领导职务期间,吴志远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兢兢业业工作,从不以职权谋私利。他在任北京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时,掌管有大量国民党官员逃走时留下的空房,但他从不去考虑自己住房,而是积极地去与国务院部委协调,急国家之所需,安排了很多的办公用房与干部用房,却将自己的住房挤在一般干部的营房区。用他的话说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没有权利用它为自己谋取半点私利。
吴志远943年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与八路军女干部陈华结婚,婚后生下五子。他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严格,坚决不搞特殊化。“文革”期间,高级干部家庭的子女走后门上大学成风,而吴志远家风严谨,五个儿子没有一人借其职权走后门上大学。改革开放以后,他的五个儿子通过努力,凭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产生了两名博士、两名局级干部、两名正处级干部,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他的家庭也多次被评为北京市政府的“五好家庭”。
离职休养后,吴志远享受副兵团职待遇。
吴志远晚年多次向社会宣讲革命传统,撰写了多篇革命战争回忆文章,为教育革命的下一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吴志远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8月12日,吴志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