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增,字桂生,自号养和居士,又号古丰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出生于南安丰州埔头,后随父移居泉州。16岁,其父去世,曾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因夜晚点灯读书被主人责骂,愤而回家,刻苦自学。清进士傅国英见其所作文章,十分赏识,自荐为师,授以经书,吴增学问由是大进。18岁在私塾教授学生,25岁为官学诸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中举人,三十年会试考中进士,被聘为清源书院山长。宣统元年(1909)点内阁中书,在京任职。目睹朝政腐败,慨然辞官。宣统二年与好友陈硕生南渡菲律宾游览考察,因写楹联和演说文辞激烈,为清驻菲领事勒令回国。在厦门又看到帝国主义的铁舰橫行,洋人趾高气扬,更为愤慨。宣统三年在泉州创办泉中中学,民国4年(1915)任丰州南安中学校长,民国10年受华侨吴记藿之聘,在泉州创办嘉福职业学校,民国18年任泉州昭昧国学校长,同时先后担任泉州中学董事长和泉州公立学堂、培元学校、福建省立中学等校教员,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
辛亥革命初期,泉州一时军政无主,社会不安,地方人士自动组织保安会,推选吴增为会长,负责维护治安,使地方安然无事。民国2年,南安溪美盐局闹事,当局派兵剿办,吴增与蔡省斋积极从中调解,使事态平息。民国31年,吴增任福建省侨民紧急救济委员会委员,向省田赋粮食管理处申请降低晋江地区农地等税,减轻侨区群众的田赋负担。在乡里调解纠纷时,执理公正,各方悦服,被花桥善举公所、开元慈儿院、温陵养老院选为董事。
吴增善写诗,以诗歌表达其热爱祖国、关切民众的思想感情。光绪三十四年作《泉俗激刺篇》46首,揭露清末社会的黑暗和风俗的败坏。民国22年,泉州诗人组织弢社,吴增在社中独树一家诗风,至民国25年,连续创作蕃薯诗197首,以诗歌形式记述蕃薯传入及发展的历史。诗中“滋味虽微可救贫,活人可作稻粱看”,“谁为细心咨野老,齐民要术补遗篇”等语,抒发作者爱国忧民、安贫乐道的情操;抗日战争爆发,他写了《抗敌歌》,宣传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对妇女,他写道“抗敌不必尽男儿,妇女抗敌古有之”,“事迹垂青史,声名远过奇男子”;对老年人,他写道“老年无不爱子孙,国亡不若犬与豚”,“抗敌不必尽少年,老人抗战也宜然”。民国29年7月,日军血洗晋江永宁,吴增以歌当哭“濒海渔家数万稠,生涯多似水中鸥。沉舟谁与秦军战,误国偏来曹鬼谋。布谷无田忧不殖,晒盐有地苦难留。死生冤报为谁语,祲气重重结蜃楼。”1945年,英美向日本宣战,出兵太平洋,收复南洋群岛,吴增挥笔作诗“比闻大0,西邻奋挞伐。群岛次第收,师至马尼刺,指日复台澎,破竹势莫歇。飞廉驰海外,金瓯完无缺。得道者多助,奇耻一朝雪。远客各归来,浩劫从头说。复我旧山河,胸怀一开豁。”日本无条件投降时,他已病危,临终留言“我能活着看到抗日战争胜利,也就心满意足了。”民国34年病逝,终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