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初(1891~1953年)
吴蕴初,名葆元,字蕴初,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10岁就读私塾时,因家贫,进上海广方言馆读外语。一年后辍学,后考进兵工学堂读化学,靠半工半读及奖学金供读,成绩优良,受到德籍教师杜博(L.W.Dupro)赏识。清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在上海制造局实习一年,回校任助教,同时在杜博办的化验室做化验工作。
民国2年(1913年),兵工学堂停办,吴通过杜博的关系,到汉口汉阳铁厂担任化验师。为了生产所需的耐火砖及锰砖,他翻阅大量资料,亲自动手试验,终于获得成功。从此,他先后任制药(做0)课长、工程师兼厂长。
民国8年,吴与刘鸿生在上海试办炽昌新牛皮胶厂,吴任厂长。是时日本调味品“味之素”行销中国,获利巨大,引起吴的注意。民国12年,吴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成为中国首创国产调味品厂,生产“佛手牌”味精,产品畅销国内,还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并获得英、美、法3国专利权,有效地 了日货“味之素”。民国24年,吴用12万元购买战斗机和教练机各1架,命名为“天厨”号,捐献给中国航空协会,并以此大作广告,天厨味精厂名声大增,吴被誉为“味精大王”。
民国18年,吴创建天原电化厂和天原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3年,为解决盐酸的包装,吴又创办天盛陶器厂,生产工业耐酸陶器制品。不但满足天原厂所需,还为其他化工及军工行业提供各种耐酸陶器。翌年,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家天利氮气厂,生产液氨和硝酸。此时,吴已拥有天厨、天原、天盛、天利4厂,与天津爱国实业家范旭东齐名,有“南吴北范”之称。
民国26年,吴接受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遣,到德国洽谈购买提炼石油的工业设备。当整套人造石油设备及技术以7000万美元签订协议时,忽接到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的信息,吴立即匆匆回国。他响应政府经济部不以物资资敌、实行内迁的号召,亲自组织搬迁工作。天原、天利、天厨、天盛的职工在敌机盘旋扫射轰炸下,昼夜拆运机器,迁往四川,吴最后目睹一手办起的天原电化厂中弹起火而默默离沪,在四川宜宾建立天原分厂。民国28年,吴的夫人-赴香港九龙,建成天厨味精厂香港分厂。
民国34年,日本投降,天原、天厨两厂相继在重庆复建开工。9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重庆谈判时,想邀请工商界人士座谈,没有人敢出面作东。吴在当国民参议员时与周恩来有过接触,便挺身而出,与王若飞共同签名发送请柬。事后,王若飞、-还专程到吴的住宅访问,王若飞代表毛泽东向吴赠送一条延安自产的毛毯、一袋小米和一包红枣。与此同时,吴受资源委员会委派,先后接收上海天原电化厂和浦东江南化学厂。江南厂命名为天原电化工厂浦东工场,于年底复工,沪西天原电化厂于民国36年复工。
吴一生致力于化工事业,在上海还创办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提倡科学实验。他认为他的财产取之于社会,应用之于社会,只有把财产集中起来发展事业,培养化工人才,对国家对社会才会有益处。民国34年,他决定组成“吴蕴初公益基金委员会”,将投资于化工事业的股票全部拿出,交给基金会统一保管,用其盈利一半发展化工事业,一半充当社会事业费用。民国38年上海解放前夕,吴赴美。1949年10月,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回国,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2年,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赴苏联参加国际贸易会议,返回后,接受政府邀请又到北京参加中国化学工业的创建工作。他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兼上海分会主任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