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超

[近现代] 公元1903年-公元1949年

吴伯超(1903~1949),原名畴大,字缕述。清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初一日(1903年8月23日)生于常州府阳湖县(今常州市武进区)雪堰桥镇。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指挥家。小学毕业后,考取设在常州城内的武进县立师范。当时刘天华正在母校——江苏省立五中(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教授音乐课程,吴伯超爱好音乐,虽不同校但也是经常向刘天华请教。民国10年(1921)师范毕业,翌年10月随刘天华入北京大学附设的音乐传习所甲种师范科,师从刘天华学习二胡及琵琶,此外又师从俄籍教师嘉祉学习钢琴,同时也广泛接触西洋乐理与作曲等基础知识。这期间所创作的《五卅国耻歌》,是中国最早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题材的创作歌曲之一。民国16年毕业,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及孔德学校短期任教。同年11月,被萧友梅聘为上海国立音专助教兼会计员,教二胡及副科钢琴。他不但执教认真,且对音乐理论及编配乐曲十分钻研,曾在民国19年《乐艺》第一期发表《飞花点翠》,意图改变中国民乐合奏只有齐奏而无和声及外来形式的配器状况。民国20年又在《乐艺》(1931年第五期)发表二胡独奏曲《秋感》,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首附有钢琴伴奏谱的二胡独奏曲。后通过考试,获得享有“庚子赔款补偿”的留学名额,赴比利时留学。先入沙勒罗瓦(CHAYLEYOI)音乐学校,由于学习勤奋,民国22年7月和声考试获头奖。同年进入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在著名的德籍指挥家赫尔曼•谢尔欣开设的指挥班学指挥。参加学生音乐会的演出,指挥管弦乐队演出德彪西《夜曲》中的《秋》。民国24年7月获皇家学院赋格比赛二等奖之后毕业。同年9月归国,10月复回上海国立音专任教授,并与几位有志于发展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同道者黄自、谭小麟等一起首创一支由中国人自己组织的业余性质的管弦乐队,吴伯超亲任指挥。民国26年春,在上海蓝心大戏院举办的交响音乐会上,由他指挥这支乐队演出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和黄自的《怀旧》等作品,广受好评。

抗日战争初期,吴伯超任广西省政府参议及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主任。他联络各地来桂林的音乐家组成桂林广播电台管弦乐队,还组织众多的群众合唱队,亲自创作、指挥,演唱许多抗日救亡歌曲。民国29年2月,应邀入四川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第二期副班主任(级别相当于中将军衔)、励志社管弦乐队指挥和白沙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民国31年,应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邀请,任重庆国立音乐学院院长兼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指挥,曾指挥演出过一些西洋古典乐曲以及他自己创作的混声四部合唱曲《中国人》等。期间,他还长期兼任指挥课的教学。他认为培养管弦乐队的演奏人才必须从幼年开始,因而创办国立音乐学院附设十年制幼年班。民国34年在重庆青木关一个山坳里,幼年班正式开学。幼年班定为10年制,专收8~12岁男童。

吴伯超于民国38年1月27日,从上海乘“江亚轮”想到台湾去为国立音乐学院(含幼年班)物色迁台校址。不幸“江亚轮”出发后即因严重超载而失事沉没,吴伯超遇难,时年46岁。生前作有《民族乐器合奏》、《暮色》、《国殇》、《恭迎总统》、《宴请使节》、《喜庆》、《桃之夭夭》(女声独唱)、《鹿鸣》等曲。

同年(公元1903年)出生的名人

吴赓尧 (19031952)安徽省铜陵枞阳
房师亮 (19031984)安徽省铜陵枞阳
甘信元 (19031995)安徽省安庆太湖县
王试之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
喻本芳 (19031940)安徽省六安霍山县

同年(公元1949年)去世的名人

唐达兴 (19261949)安徽省铜陵枞阳
成建军 (19181949)湖北省黄石阳新
吴虞 (18711949)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禹子鬯 (18851949)安徽省马鞍山和县
朱慕萍 (19121949)江苏省淮安涟水县
王大杰 安徽省马鞍山和县

[吴姓]名人

天宁名人推荐

名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