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庭

[近现代] 公元1865年-公元1938年

王兰庭(1865——1938)原名新苓,号畹香,六安县大牛集人〔现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十五年进士及第,先后任会试考官、编修处纂修、国史馆总编纂等职。光绪二十九(1903年),擢入翰林院,帝授检讨,记名御史,为光绪皇帝的文学侍读,从二品。所撰《殿试御览》,光绪帝批语赞云“词清似水,笔利如刀”。宣统元年(1909年),父丧,返六安守孝侍母,丁忧未满,辛亥革命爆发,清朝亡,民国立。乃赋诗颂曰“改朔乾坤正,重光日丹悬”。遂定居六安城内,易名逋,字秋士。

1911年,出任六安州立中学堂监督〔即堂长〕。致力改革旧学制,设置新课程,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为主课。注重严肃师道,平时饮食起居,身为仪则。关注时局,树立新学风,以“忧国忧民思想”为六安造就众多英才。

1914年,多次谢绝安徽督军倪嗣冲“出山襄办安徽政务”之慕名聘请,自绝名利,恬淡家居,安于田园,学圃学稼,植树莳花。春秋佳日,或漫步陇头,与田父野老共话桑麻;或杀鸡沽酒,邀请诗友词客细论诗文。抒发田园生活情趣,清新而隽永。诗如“柴门花落风为扫,幽栖为有田家好”〔《田家乐》〕,联如“花事无多,鹤肩红雨;诗情何处,牛背青山”〔《村居楹联》〕。曾为《安徽通志》撰写《六安宗教·物产志》等篇,参与《六安县志》编修。

民国23年,还为六安小东门外九墩塘的六德公园凉亭圆柱撰写楹联,其楹联云“六城风景,宛如西湖,把酒试登临,四野桑麻收眼底;两岸园林,曲通南海,凭栏增感触,万家忧乐在心头”。20年代,面对军阀混战,兵连祸接,水旱疾疫,民不堪命之社会现实,虽身在田园,而忧民忧国,其心如焚。积极参与救恤六安难民,为六安救灾机关写作《为灾民募赈启》云:“鸠形鹄面,家家无隔宿之粮;白草青火磷,夜夜有啼冤之鬼。涸辙歼鳞,尚哀呼而乞活;覆巢乳燕,正惨叫以救援。”情辞惨烈,灾民感戴。

1931年,日寇入侵,东北沦陷,乃有诗《书于“九一八”事变后》云:“正愁战垒四郊多,况复长鲸蹴海波。万口争衔精卫石,孤忠欲奋鲁阳戈。河山忍见金瓯破,身世还需铁板歌。漆室吟残聊自励,鬃丝如许奈人何?”。其忧民爱国、仇日抗侮之情,激切如是。

1937年,日寇兵火延烧至六安,时虽年逾古稀,垂垂老矣,然不得不喘息扶杖,四处流浪。-途中,尚吟诗期盼:“何日家园桴鼓静,陇头倚杖看春耕。”1938年冬,在避难栖身之穷乡破屋,张目饮恨,凄苦离世。

在清代,殿试选官时,书法是一项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并且统一要求写端端正正的“馆阁体”。因此,进士从秀才始便练就了过硬的楷书功夫。王兰庭擅长书法,除楷书外行草亦精,这是他及第入仕,钦点翰林的基本功。翰林院是国家的人才重库,被选中翰林是学子至高无上的荣誉。进士一旦被选为翰林,就被人们视为储相。按清制,只有考中进士,才能入翰林,而只有翰林出身的大臣,才有资格入阁为大学士或成为封疆大吏。因此,“好好读书入翰林”,是天下学子终生梦寐以求的理想和追求。

同年(公元1865年)出生的名人

薛德远 (18651911)安徽省淮南谢家集
陶镕 (18651924)安徽省六安舒城县
叶芝 (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 欧洲爱尔兰
张维藩 (18651942)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
张本政 (18651951)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

同年(公元1938年)去世的名人

汪以道 (18731938)安徽省淮南潘集区
张克瑶 (18831938)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安徽省淮南谢家集
胡筠 (18811938)江苏省扬州江都区
张我华 (18861938)安徽省
张兆钾 (18711938)甘肃省定西渭源县
张佐臣 (18631938)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

[王姓]名人

裕安区名人推荐

名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