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问渠(1890.12.18~1978.12.17),学名燮堂,开封市人。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1899~1905),与孙霁虹等人同读私塾。光绪三十二年入开封北仓小学堂,三十四年(1908)给开封石印馆抄写讲义。宣统二年(1910),入开封南关铜元局任清书,三年(1911)入藩署刑房做帮写,1912年在藩署支应课任书记。1913年1月河南行政公署财政司成立,卢问渠经考试,被省财政司录取,仍任书记。1914年5月23日,财政司改为财政厅,他继续在财政厅工作,先后任书记、办事员、科员、支付股主任科员、会计主任等职,至1948年10月开封解放,其中1938年6月开封沦陷前,他随财政厅先后转移南阳、镇平、洛阳、鲁山、内乡、卢氏等地,1945年9月返回省会开封。
卢问渠多才多艺,除工作之外,还酷爱武术与京剧,业余时间,几十年来基本上是早练武、晚唱戏,形成规律。初从塾中挚友、金兰义兄孙霁虹习武,后又遍访名家,求教切磋。他摈弃门户之见,博采少林、武当等各派技艺,融汇贯通,苦练刀、枪、棍、钩、剑等器械,尤擅长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推手。太极拳,初学温县陈氏太极拳,继而练习上海吴氏太极拳,最后又专攻杨氏太极拳。剑术精练套路多达数十种。20年代初即成开封武林名家。1923年任开封一中课外拳术教员4年有余。1929年6月,河南国术馆在开封龙亭成立,馆长陈泮岭,副馆长刘丕显,卢问渠因武功精湛,又与陈泮岭熟悉,因此30年代河南国术馆举办6次国术省考,其中拳术考试,每次都聘请他担任裁判,该馆又举办5期训练班,亦都聘请他担任教练。40年代开始,他曾编创一套《古剑百铭》,一套"峨嵋刺",仅有几人学会,未能推广普及。1946年3月,刘元凯(字舜臣)发起创建中州国术研究社,卢问渠参加研究社并任教员。
卢问渠除酷爱武术外,还痴迷京剧。他专攻小生行当,还长于打边鼓和檀板,许多专业演员对他的唱功,尤其是武功演技都十分佩服。北平、上海等地的大型剧团来开封演出都慕名拜访他,并请票友同台演出。1936年,河南省政府机关一些京剧爱好者,发起组织一个京剧社,因当年为丙子年,因此定名为"丙子剧社"。1942年,河南省政府迁至鲁山县,省政府机关京剧爱好者又组织"复兴国剧社"。在这两个剧社中,卢问渠均担任剧务主任。抗日战争期间,省政府迁到哪里,卢问渠随剧社就在哪里演出,基本上是在周六、周日晚上,从未间断。演出主要是自我娱乐性质,极少售票,有时为付场地租用费,有少量售票,卢问渠和其他演员均无报酬。1941~1943年,在鲁山县时,为救灾(旱、蝗灾),卢问渠曾组织并参加几次义演。一次和三十一集团军剧团同台合演5天,售票收入三万七千余元,除两家剧团添置少量戏装、道具外,绝大部分收入捐给灾区,给汜水县一万三千多元,长葛县八千多元,还捐给一些学校作教育基金。1945年9月,省政府迁回开封,卢问渠同剧社成员继续演出。曾应邀在青年馆演出,售票所得为青年馆解决了经费问题。还在省政府大礼堂与省保安司令部京剧爱好者合作演出,省主席刘茂恩看了演出备加赞扬,立即派专人去巩县将十五军保存的新戏箱取来给剧社使用。
50年代初,卢问渠积极参加群众性戏剧活动,常到相国寺内市文化馆三分馆等处的戏剧小组作指导。抗美援朝期间,被市卫生局工会、明信会计学校等单位聘为京剧指导员,指导排演爱国新剧并组织演出。演出所得,除必要开支外,全部捐给国家用于购买飞机大炮。
1956年参加民革,并经民革市委推荐,先后在市耐火材料厂、市政协农场及民革市委机关工作,至1963年。50年代,卢问渠还积极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先后在龙亭后、汴京公园等地设点免费教授太极拳等拳术及其它器械套路。为便于初学者练习,他将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128式简化为 ,后又大力推广简化24式。1959年,他作为河南省武术代表队裁判,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和各省、市代表相互切磋时,每晚表演两套剑术,半个多月不重样,深得各地武林高手称赞。60年代初,任开封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他总结自己几十年练武实践,创编剑术套路"蝶恋花"、"宋都剑"、"横空出世"等。70年代初被开封市体委聘为太极拳总教练、太极拳研究组顾问。卢问渠习武长达七十余年,从未正式收徒,但跟他练武者不计其数,皆以老师相称,他在开封乃至河南武术界有很高的威望。1978年12月17日在开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