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钶

[明]

写刘应钶我很费一番周折。最初手头仅有康熙《潜江县志》(以下简称《县志》卷十五·人物传)对他一百来字的简介,及听别人说过他为《嘉兴府志》写过一篇序文。后来,我查到了他遭小人陷害、革职归田后,其好友——明万历年间御史、著名直臣,江西吉水人邹忠介(现有《邹忠介公奏疏》五卷,传承于世)对他有这样一段评语即“勤于检身,疏于防人;锐于慕古,暗于涉世;粹乎穆乎?如金未爌(kuàng,未开采之意),如玉未凿”。(《县志》载)由此,我感觉不书写存念,有点对不起这位颇具现代法制理念的先贤。

(一)

刘应钶,字平叔,号衡螺。明,潜江(荷湖垸,古地名,今罗赵湾、田湖、田店村一带)人,他与前述刘应同是堂兄弟。现在我手头有一部2014年刘升洪主编的《刘氏家谱》(安成世家),其旧谱收录有刘应钶写的《志序》,最后留名处写了一句“安成刘应钶撰”。刘应钶纂修《嘉兴府志》撰写的序文后也留下同样的署名,弄得嘉兴人至今也搞不清楚他们刘知府的籍贯。“安成”是江西省安福县隋唐时期的古地名,早已废用,如今安福当地人都很少知道还有其古名,以至弄得《浙江通志·职官志》也不知所云,对刘应钶籍贯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错误记载,原文如下“嘉兴知府刘应钶,安福人。(湖广籍)”现在其族谱以示与其他刘姓的区别,将其族系统称“安成刘”。

刘应钶从小天资聪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尤其是性格文雅,心地善良,慈善孝顺,对乡邻和亲友都和颜悦色,很讨大家喜欢。他在万历十七(1589)中的进士。古时进士上皇榜那是十分荣耀、威风的事。仅就乡试中了举人,就有很多人上门巴结你,给其整修厅堂窗子,称之为“改门换庭”;还有大户人家来相女婿;读书人来拜师等等。中了进士那就风光至极了。先是县令宴请接风,再是县令亲临府上贺喜。上任做官时,车啦、马啦、轿啦都有了;跟班的、引路的、撑伞、打扇的前呼后拥都来了;衣服、用具,饮食、费用都有人支应。朝廷对中进士者还给免役、免粮(税)、免罪、使奴婢等许多特权。《县志》载刘应钶中进士后却不是这样趾高气扬,到处耍威风,他“官服所至,以恺悌著”。即他穿上官服后,仍然态度和蔼可亲,让人很容易与他接近,其没有一点官架子的风范被世人所称赞。

(二)

刘应钶进京为官时,先授刑部主事,再升刑部员外郎(从五品)。因其作风正派,工作认真负责,他从京城派到太平府(明初直属京都南京,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马鞍山、当涂、芜湖、繁昌等县市)任知府。在太平府知府任上,他兴修水利,开挖河渠,干了不少造福当地百姓的实事。另,他在鼓励民众务农固本的同时,倡导习武健身,保家卫国,使当地尚武成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军队人才。因为自刘应钶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以来,大明王朝就内外交困,政权岌岌可危了。当年的万历帝朱翊钧已不听群臣苦谏,沉溺酒色,不常上朝理政了;随后北方努尔哈赤受编不受调,明目张胆与明朝分庭抗礼了;内地省份也不断起兵、哗变、起义;朝廷内党争你死我活白热化。刘应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心效忠皇上,倡导尚武为其培养忠勇军士。同时,他在太平府上还十分重视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重视学校建设。辟地建成“青山书院”,并亲自请当地诸多名士与自己一同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刘应钶“由刑部郎出太平守,开河振武,辟青山书院,与诸士讲肄其中”。

刘应钶在太平府任满约三年后,万历二十七年(1559)调任嘉兴知府。他到嘉兴后,也勤奋工作,干出了几件载入史册的大事。

第一件是修葺烟雨楼。我从嘉兴南湖的“烟雨楼大事记”得知,万历二十八年(1600),知府刘应钶对烟雨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qi,指修理房屋),并留下了诗一首,现原文录载如下

《烟雨楼次屠赤水韵》

高阁晴空飞落霞,间随鸥鹭问蒹葭。

水光清浅尘缘净,树色参差野眺赊。

江上歌弦延客棹,林间砧杵动谁家。

矶头凝望思何极,欲把金戈挂日斜。

我不太懂诗,但从中我除了感受到诗的优雅外,更多地感受到了刘应钶清静典雅,淡泊名利,向往湖光山色,农耕居家生活的超然情怀。

第二件是修缮城池和府衙。嘉兴在明朝之前就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富饶之地,从明朝早期所建的府衙就极具江南特色和巍峨气势,现在嘉兴南湖边伫立的谯楼、鼓楼就是当时的原型。但刘应钶到任时府衙已破败不堪。他不顾“官不修衙”之古训,多方募集资金重修了谯楼、鼓楼及府署衙门。同时,对三国时期就有的嘉兴城墙及城门也进行了修缮加固,增强了城池的攻防能力。

第三件是主修《嘉兴府志》(以下简称《府志》)。修志对于急功近利的-来说,一般都不会去涉足的事。一是从修编到刊印要一大笔钱的,当时地方财政没此预算,得靠知府去化缘。很多官吏都将可能化缘的人脉用着为自己谋私利去了;二是耗时较长,少则两三年完稿,多时十年八年也成不了书;三是有编撰水平且能耐得住寂寞的人难找,同时,修撰不好还会留下褒贬不一的诟言。刘应钶可不管这些,想到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将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的嘉兴历史文化传承于世。他多次登门拜访告老还乡的嘉兴名仕沈尧中。沈老先生曾任过苏州府府丞、南宫(即留都南京)刑部尚书等朝廷要职,他晚年闭门著书,撰述甚富。但要求沈老出山修志是很难的事。沈老被刘应钶的真诚所感动,当了《府志》的编著者,并在刘应钶任知府任上让《府志》刊印发行了。只可惜旧志原稿现在嘉兴图书馆也无藏本,我所知道的是台湾成文出版社的《中国方志旧书》有其重印本。好在我手头还有一套《湖北文徵》(共十三卷),在第三卷中我找到了当年刘应钶为《府志》所做的序文。知其“闻郡先生瀛台沈公(即沈尧中)”,“先后数返,然后舍于帐中”。“自夏徂冬,凡六阅月而工竣,为图十,为卷三十二,为目六十”,《府志》终于脱稿刊印闻世。

(三)

最让人称道的是他下令撤出监狱刑具一事。

刘应钶在嘉兴知府任上,某日,他视察府署监狱,狱卒向他展示狱中陈列的各种刑具,并眉飞色舞向他介绍这些刑具如何之厉害,让嫌犯闻风丧胆,视之即魂飞魄散,没有犯罪嫌疑人看到这些刑具后而不招供的。刘应钶边看边听,胸中翻江倒海难以平静,他突然停住脚问道你们用这些让人难以忍受的刑具去对待嫌犯和犯人,逼迫其屈服招供,难道不怕形成冤假错案吗?这是你们的长吏(即监狱长)安排的吧!

狱卒听知府这么说来,个个面面相觑都不好正面回话。接着刘应钶下令全部撤去这些刑具,并明令今后凡关押到嘉兴监狱的嫌犯和犯人,府丞、狱卒等再不得对他们使用刑具。《县志》对这段事是这样记载的刘应钶“移守嘉兴,狱卒列陈刑具,钶怅然曰‘恶忍以难人之痛,迫自诬服,而快长吏者耶’。尽撤去之,并禁丞卒以下,洎(ji,到、及之意)属邑勿得用”。

刘应钶颇具现代“尊重和保护-”理念,对嫌犯和犯人“严禁刑讯逼供、体罚-,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办案做法,本该得到称道和发扬,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借题发挥,即“忌者以此中之”(《县志》载)上奏皇上,说他包庇罪犯。圣旨到,刘应钶知道自己生性耿直,改革办案做法得罪了人,遭小人中伤,百口难辩,随后即被革职回乡。

刘应钶被革职回乡后,将自己的俸禄节余全部拿来“分惠族人,少长无遗”。(《县志》载)他本来就是一位淡泊名利,进不求名凭良心办事,退不避过任世人评说之人,归隐田园后,他甚为优哉,潜心闭门著书,“订刻《朱子语录》,疏圣谕以训子弟”。(《县志》)载)

刘应钶子孙都继承其衣钵,再走读书致仕之路。子刘达善,崇祯末被选为岁贡,进国子监深造;其孙刘珏,“能诗、爱谈,笃嗜朋友,于艺无所不通”,(《县志》载)曾被清顺治帝宴请过,并在顺治十二年(1655)被授山西闻喜县知县,到任后因前任知县债务所连累而罢官归隐,卒年五十一岁。其曾孙刘逴俊,字暇瞩,号掌园,康熙三十九年(1700)就是乡试第一,但朝廷派来的学使对他多排斥和抑制,他愤然弃举业,归隐田园,成为清康熙年间潜江著名雅士之一。他晚年居潜江城南,在其宅邸旁辟一畦地,命名灌园,自耕自食,写下了不少诗文。甘鹏云先生的《潜江文徽》记载的刘逴俊留下《掌园诗略》《聿修诗草》等,并受县令之请,还担任了康熙《潜江县志》的校正工作。《县志》编撰者朱载震在“编撰说明”最后还特别补了一句“刘生逴俊之勤,不可没也,法得备书”。

《县志》载,刘应钶辞世后,葬于县东北仁和垸(今竹根滩镇仁和村一带)。他的挚友、江西吉水人、明朝之名宦刑部佑侍郎(从二品)邹元标为刘应钶墓志铭曰“钟子吉温以纯守吴越,惠以循。少年而专城,方强未艾,而乞身勒。我铭湘水之滨,论世者曰此吉之人,吉之人。君神奕奕,江楚如生”。

[刘姓]名人

潜江名人推荐

名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