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逵

[近现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公元1912年-公元2001年

李庆逵(1912年2月12日—2001年2月25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土壤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李庆逵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个商人家庭,祖父是宁波市商会会长,父亲在宁波钱庄当一名职员。他的外祖父家是书香门第,外祖父是清朝举人,大舅父是《商报》主编,三舅父是京师大学堂教授。李庆逵幼年时常住外祖父家,自幼勤奋好学,不仅数学课很好,对文学、历史、地理也很有兴趣。1921年,在外祖父家所在地的慈溪县慈湖小学毕业后,去父亲工作所在地宁波读书。1925年李庆逵在宁波实效中学初中毕业。高中阶段就读于上海复旦中学高中部,1928年高中毕业,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1932年毕业,时年20岁。

大学毕业时,李庆逵为自己的前途做了美好的设计,打算从事化学工程。但是,当时的社会 条件,使他这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他想做的工作。后来,还是在他的亲戚帮助下, 被介绍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这样一种改变,竟成就了李庆逵的终身事业。土 壤研究室创立于1930年,著名地质学家、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亲自兼任该室主任。该室 设有土壤地理和土壤化学两个学科,李庆逵在土壤化学组做土壤化学分析工作。20世纪30年 代,我国关于土壤学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创时期,李庆逵很注意吸收欧美的先进研究方法, 结合我国具体的土壤特性,选择适宜的土壤化学分析方法,并及时进行总结。早在1937年, 他就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土壤分析法》,这本书至今仍有应用价值,是土壤化学工作者 的一部经常参考的工具书。李庆逵很注意把我国的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外,1943年,他在 美国的《土壤科学》(Soil Science)第55卷第5期上发表了《中国主要土壤的化学特征》(Chem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Great Soil Groups of China)论文,向国际土壤学界介绍 中国土壤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土壤学的研究在世界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1944年,李庆逵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赴美留学,就读于伊利诺大学研究生院,1946年获农学硕士学位;1948年以《土壤有效养分测定方法的研究》的论文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继续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任土壤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在土壤研究室的基础上,于1953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李庆逵被聘为研究员,并被任命为副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李庆逵是我国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土壤化学分析、土壤植物营养化学及施肥的研究工作。继1937年出版我国第一本《土壤分析法》之后,1953年又出版了新版本,1958年又一次出版了再版本。此书系统地介绍土壤科学的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总结介绍他本人和国内外学者研究土壤化学的经典方法,是我国土壤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李庆逵进行科学研究注重我国的实际,注重农业实践,为农业生产服务。研究土壤、作物营养、肥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他最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他对我国土壤中磷、钾、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形态、在土壤与作物间的转化过程及施肥效应等进行了长期、全面、系统的研究。他研究了磷肥品种及其施用方法对小麦、玉米生长的影响;磷灰石的肥效;华南、华中红壤区,华东黄褐土区和淮北石灰性冲积土区土壤磷素的形态及其转化;土壤性质和作物习性对于不同品种磷肥肥效的影响;土壤中氮素状况与磷肥效应的相互关系等。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南方红壤区合理施用磷肥及磷肥工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工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应用意义。1964年,在北京科学讨论会上,李庆逵宣读了《土壤磷素性质及磷肥品种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的论文,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根据多年众多方面的研究,他与同事们共同编绘了《中国土壤磷素图》,对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科研与教学都有参考价值。

为了更好地发掘利用我国磷矿资源,李庆逵与同事们全面研究了我国主要中低品位磷矿的化学性质和化学行为,并进行了作物吸收磷素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磷矿粉直接施用的肥效与土壤酸度密切相关。李庆逵的一系列研究,显示磷矿、土壤和作物三个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时,磷矿粉的效果可以高于过磷酸钙。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推广应用磷矿粉面积达1000万亩/年,使用磷矿粉110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磷矿粉肥效问题的理论基础》的论文,是他多年进行磷矿粉肥效研究工作的总结。“中国磷矿农业利用研究”获得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李庆逵结合生产实际,对土壤钾素和钾肥的有效施用进行了实地研究。施用化学钾肥,有效地防止了橡胶树黄叶病的发生。他发表的《我国红壤区某些主要土类钾的含量、状态以及含钾矿物的转化规律》及《从土壤钾素含量和状态来看我国钾肥问题》等论文,推进了我国对土壤钾素的研究、工业生产和钾肥的合理施用。

红壤是热带、亚热带的代表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14个省、区,是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李庆逵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对红壤的分布、发生、演化过程、利用与改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198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庆逵主编的《中国红壤》一书,阐述了我国红壤的分类、物理化学性质、土壤肥力特点、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等概念及其在农、林、牧业发展中的实践意义,为综合持续利用红壤资源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中国红壤》一书于198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中国红壤的研究成果分别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碳酸氢铵是我国化肥的大宗品种,但是由于碳酸氢铵易吸湿结块,而且氨的挥发损失严重,致使氮素的利用率不足30%。经过调查研究,总结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点滴经验,李庆逵提出了将粉状碳酸氢铵加工制成粒状肥深施的设想,经过严格的田间试验,施用粒状碳酸氢铵肥比粉状肥增产稻谷362%—526%,证实了他的设想的实践意义。他还与南京化学工业公司、金坛县第二农具厂等单位研制出碳酸氢铵造粒机,装配在小氮肥厂的肥料出料处,直接生产粒状碳酸氢铵。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表明,粉肥的氮素利用率为223%,粒肥深施可提高到648%。从粮食增产效果看,每公斤碳酸氢铵粒肥比粉肥可增稻谷19公斤,小麦10公斤,玉米13公斤。1976年,由国家计委、农牧渔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对这项成果组织了鉴定,将其列为1977年国家推广项目,至今仍在实施,并推广尿素造粒深施技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天然橡胶园只有24万亩,年产干胶200吨,远远不能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因此,国家决定在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李庆逵根据磷肥对橡胶树速生高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提出在强酸性土壤上种植多年生的橡胶树时,以磷矿粉做基肥的建议。大量试验结果证明,种植橡胶树时,直接以江苏锦屏磷矿生产的磷矿粉为基肥,其肥效可与过磷酸钙肥相比拟。通常,施用后的前4年的肥效相当于过磷酸钙的1/2—2/3,而后4年的肥效则为过磷酸钙的3倍以上。种植橡胶树时磷矿粉直接施用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大面积开发天然橡胶园磷肥不足的困难,而且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口天然橡胶的-,同时还开创了有效利用磷矿资源的途径。此项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随着橡胶种植事业的发展,幼龄树的合理施肥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1954—1955年,李庆逵和他的同事们在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所属试验场及有关生产单位,共同在粤西的茂名、徐闻,广西的陆川、龙州和海南的那大5个地区进行了幼龄橡胶树氮磷肥用量和比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垦区内施用氮磷肥都可以促进幼龄橡胶树生长,其效果大小因地而异,进而提出了不同垦区的幼龄胶园的施肥原则和技术,促进了橡胶事业的发展。

李庆逵和他的同事们还经常深入橡胶园,并派出人员长期深入基层。对造林后出现的水土流失、胶园管理以及橡胶树生长不良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解决办法。例如,他建议将全面开垦改为等高带状开垦;加强落后或荒芜胶园的抚育管理和合理施肥;防治橡胶树黄叶病等,从而促进了橡胶种植事业的稳步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李庆逵和有关科学家一起,为我国橡胶树在北纬18°—24°地区内大面积种植成功,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庆逵还热心于各项社会活动,承担了许多兼职工作1956—1987年间历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二至第五届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肥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科委副主任;还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五、七届代表,1983年任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78—198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所所长,1985—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李庆逵曾3次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梁树权 (19122006)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
刘恢先 (19121992)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
黄耀曾 (19122002)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南通崇川区
胡世华 (19121998)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湖州吴兴区
侯祥麟 (19122008)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东省汕头市

同年(公元2001年)去世的名人

贾兰坡 (19082001)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
黄文熙 (19092001)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苏州吴江
侯虞钧 (19222001)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福州市
蒲富恪 (19302001)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
郝诒纯 (19202001)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与古生物学家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
窦国仁 (19322001)中国科学院院士 辽宁省锦州北镇

[李姓]名人

浙江名人推荐

名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