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汉鼎

[清] 公元1614年-? 公元1614年-

金汉鼎(1614—?),字公铉,号紫汾。义乌赤岸人。他虽非名卿显宦,却因清高耿直、敢言直谏、政绩卓著、志行超逸,而被世人所称道。与族兄弟金汉蕙系同科进士,被称为“金氏二雄”。

名门望族

金氏是义乌的名门望族。元代的理学大儒金涓、钦赐“清慎”玺印的清官金德孚、明工部右侍郎金世俊、抗倭名将金福、清初名将金光,均为同一世族,他们都是名盛一时的文臣武将和志行卓异的俊士。

金汉鼎的父亲金德义(1579—1623),字行之,号六平。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甲进士,授婺源县知县。

婺源地处深山,民风强悍,特别是一些盗贼,利用横亘数百里的大山,同时又仗恃有当地豪绅的庇护,他们打家劫舍,百姓苦不堪言。金德义经过明察暗访,认为“若要除恶务尽,必须毁其巢穴,斩其股肱”。于是,对盗贼悉数剿洗,对窝藏庇护者绳之以法。这一来,纪纲大振,百姓诚服。金德义亦因此而得罪权贵。某窝藏盗贼者为朝中大司农(户部尚书)之女婿,被金德义处决。于是,大司农利用权势,恶意中伤,上疏弹劾。结果金德义被贬为教授,三年期满离任时,百姓拦挽,遮道送行。

勤学苦读

封建社会的中国文人,历来都把仕途视为施展抱负,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即使官途多蹇,怀才不遇,也往往寄希望于后嗣。金汉鼎的父亲,总想将未竟的事业寄希望于后代,因而对子女悉心培育,期望他日后能出人头地。可哪曾料到,金德义45岁即撒手西归,这时金汉鼎才10岁。

金汉鼎母亲是大司寇(兵部尚书)吴尧山的侄女,是诗书传家的大家闺秀。她整日读《孝经》、《烈女传》,从不懈怠。丈夫去世后,抚养、教育子女的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肩上。为不负丈夫生前嘱托,她对金汉鼎的教育,不仅十分严厉,而且施以特殊的磨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金汉鼎从小“读书明大义”,加之他天资颖悟,颇具灵性,在同龄人0类拔萃。吟诗作文,片刻即成,议论辞藻,奕奕动人。因而,省巡回科考的学使刘、许、李诸公都把他列为第一。

然而,金汉鼎并不以此自傲,学业从不间断,不论寒暑冬夏,总是“诵读夜半,乐此不疲”。在母亲严格的管教下,金汉鼎潜心研读经史,探讨做人的道理和修身治国的学问。

惠泽泾阳

清顺治三年(1646),金汉鼎中乡试,顺治六年(1649)登三甲进士,授陕西泾阳县知县。

泾阳在长安西北,地处关中盆地。虽然沃野富庶,但积弊深重,棘手难题甚多。金汉鼎上任后,即轻车简从,深入地方,边安抚民众,边察访社情民意,然后对症下药,逐一梳理。

这时的清朝正处于恢复创业时期,各族人民饱尝战乱之苦,迫切要求统一和安定。

可在泾阳的部分地区,一些狡猾盗贼利用群山重叠,盘踞为营,在山乡肆虐,荼毒生灵,百姓无不切齿痛恨。对此,前任县宰放任自流,虽百姓屡请清剿,也不加讨伐。

金汉鼎在察访中闻讯,大为震惊,愤怒地说“这些盗贼,骚扰乡里,大逆不道,复载难容,若不痛加剿洗,何以伸天理而示国威?”于是,迅即整顿团防,清剿盗寇。结果很快平定了匪患。

金汉鼎秉性耿直,办事认真。陕西驻军的草料、粮食,过去一直来都归地方里甲征派,因此加重了地方负担。按惯例,地方官吏可不过问此事。可是秉性刚直的金汉鼎,不顾个人得失,坚决要求更改。奏章上了一次又一次,计10次之多,但均如泥牛入海,音讯杳然。

这时,同僚规劝金汉鼎还是死心算了“人家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这芥子一般的微臣,又何必为驻军之事而得罪皇上呢?”

然而,金汉鼎却凛然道“身为大丈夫,去留肝胆两昆仑,天崩地裂不改色,只要认准的路,非走不可;只要不当的事,非改不可!”

几经努力,皇上终于准了他的奏章。

金汉鼎十分重视农桑,边引进南方先进耕作技术,边从事农田水利建设。

关中地区的主要河流有渭水、泾水和洛水,而在长安附近,更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如此丰富的水资源,这在西北地区是不可多得的。此外,自秦以后各个王朝,又陆续开凿新渠,如郑国渠、三白渠、六辅渠、成国渠、灵积渠等。

三谷口的三白渠,渠水分别灌溉三原、高陵、泾阳三个县,可是由于年久失修,闸门被泥土阻塞,三个县为争水,官司已打了多年,但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为切实解决这一久拖不决的矛盾,金汉鼎带领百姓,将淤塞的闸门予以清理,又亲自进行协调,特设渠长一职,并按闸门的高度画定干支,注上时刻,确定严格的分水调度办法,然后再向三县放水,同时设立禁牌,要求各县务必遵守。在金汉鼎的悉心努力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水事纠纷得以顺利解决,三县百姓无不大悦。

金汉鼎务实勤政,廉洁自律,善断棘手疑难之事,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于是,若有稽查旷废疑难不明的案件,上司都派他去办理。金汉鼎总是细细勘查,非弄清来龙去脉不可。因此,属下也不敢怠慢,必细心侦查,据实上报。由于他的认真稽查,使一些匪首逆贼,怙恶不悛者,绳之以法;使一些蒙冤受屈者得以昭雪。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实行惩戒与教抚相结合,“化寇为良”,对那些为贼所累,裹胁之人,只要能翻然悔悟,不但免惩,并且妥为安置。于是,不论是被昭雪的蒙冤受屈者,还是改邪归正者,无不对金汉鼎感激涕零,将其视作神明。

金汉鼎在泾阳任职5年,受到6次举荐。经考核,因其政绩卓异,顺治帝赠其一套蟒袍,拟考核拨用。太宰王永吉说“天下如果只取一人,非泾阳县令莫属。”

鞠躬尽瘁

金汉鼎泾阳任期未满,就因功绩突出而被举荐。先后擢升为兵科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金汉鼎是个著名的言官,以直言敢谏而闻名遐迩。在当今留传有关他的极少史料中,奏疏占了较大分量。

擢升兵科给事中时,他条陈边海机宜、典制、储材、恤刑诸务。特别是要求加强浙江海防建设,陈辞恳切。

明末清初,葡萄牙、荷兰等殖民者频频侵入中国,并与闽浙一带海盗相勾结,肆行劫掠,延害地方。为此,金汉鼎建议浙江海防需重兵把守。而且,在奏章中他还提出一个新观点“定海为宁绍之门户,而舟山又是定海之外藩,无舟山则定海势逼,无定海则宁绍齿寒。舟山拟为浙江海防的第一重门户,它的防务拟联为整体一并考虑。”他的这一观点,即使在今天,也不失为一良策。

后升转为刑科左给事中,委派他稽查刑部,他上条陈《要领十则》,被顺治作为条例公布于众,各级官吏务必遵守。这十条准则,包括严正考场纪律、拒腐戒贪、严惩酷吏、官员定时交流等廉政建设措施。并清理了监狱积案400余起。

升迁兵科都给事中后,凡所陈奏的内容,无不切实可行,对弊政陋习,予以一一抨击;凡救治之法,均一一列示,既锋芒毕露,又言辞恳切。顺治皇帝览阅他的奏章后,连称“好官、好官!”

金汉鼎因在外为官已久,非常怀念含辛茹苦抚养他成人的0,遂告假归里省亲,承欢膝下八载。复出后,因闻母亡而悲哀过度,卒于奔丧途中。金汉鼎除从政外,平时还笔耕不辍,著有《疏草》4卷,《诗文集》10卷。

金汉鼎入祀乡贤祠,《[嘉庆]义乌县志》列名臣。

主要参考资料

《二十六史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明清史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清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义乌《崇儒金氏宗谱》

来源 义乌市档案局

同名人物

金汉鼎 (18911967) 云南省玉溪江川区[当代]

同年(公元1614年)出生的名人

魏耕 (16141662)浙江省湖州
俞汝言 (16141679)浙江省嘉兴
澹归 (16141680)浙江省杭州
余思复 (16141693)福建省三明市将乐

[金姓]名人

义乌市名人推荐

名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