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著名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小商人家庭。他6岁进入仁劬小学读书,12岁进入县立初级中学,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惊人的天赋。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但因家中经济困难,学习还不到一年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打理一间小杂货铺,他利用难得的经营间隙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数学演算。
1929年12月,华罗庚在《科学》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Sturm氏定理之研究》。在这篇论文中,他对求代数方程实根数的Sturm定理进行了简化,并定义了由已知函数及其导函数组成的所谓“Sturm函数”。1930年12月他又在《科学》杂志第15卷第2期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这篇论文不但是对苏家驹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的否定,也是对他自己未发表的《代数的六次方程式之解法》的否定,他的这种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诚恳求实的风格受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青睐。1931年秋熊庆来把他调到清华大学算学系担任了系图书管理员,之后的几年里,他被提升为半薪助理、助教直至讲师。他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争分夺秒地工学兼顾,用6年半时间读完高中至大学的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三国语言发表10多篇论文,其中5篇发表在美、德、日、印度等国权威性的杂志上。1934年他成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研究员。
1935至1936年间,法国著名数学家J.Hadamard与美国著名数学家N.Wiener到清华大学讲学,华罗庚听了他们的演讲并得到他们的指导,受益非浅。N.Wiener很欣赏华罗庚,并把他推荐给剑桥大学著名数学家G.H.Hardy。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以一个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非常有意义的2年。在这期间他参加到一个优秀的数论集体之中,发表了很多论文,这些论文大多数都是论述堆垒数论问题的,他还彻底解决了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和估计这一历史名题,他关于三角和的积分平均公式还导致了对Wiring问题的重要改进,这一成果轰动全世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被当时的最高学府西南联合大学聘为教授。1938年8月,华罗庚的恩师、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听说他到了西南联大,就聘请他到云南大学兼课。以后的几年里,他都在云南大学授课。1942年,他被聘为数学系兼任教授,他在云南大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给数学系高年级的学生上课。而且,华罗庚还非常愿意培养年轻的数学家,他组织了代数讨论班,讲授他的堆叠数论,跟他一起工作的如
王元、陈景润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很有名的数学家。这期间,他一刻也没有放松自己,继续他的数论研究,发表了20多篇论文,并结合他自己的完整三角和估计与三角和的积分平均公式及Vinogradov的Weyl和估计在一起,系统地研究了堆叠素数论这一课题。1941年,他完成了他的第1本专著《堆垒素数论》,此书处理了Warning问题与Gold Bach问题及与之有关的一些问题。此后,他将工作重点转到自守函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与典型群论方面的研究,其成果震动了世界,完全确定了他作为纯粹数学若干分支的世界领袖人物之一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华罗庚接受了访问苏联的邀请,在这几个月里,他与Vinogradov一起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们对三角和方法的发展改变了解析数论的中心主题。1946年,华罗庚赴美国访问,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搞研究并讲授数论,1948年转入依利诺大学,除了继续他的矩阵方面的工作外,也对Vinogradov的中值公式做了重要的简化、改进与应用。1950年,华罗庚率全家回国。他的主要工作为定出四类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得到了四类典型域上的A.L.Cauchy核等,在矩阵几何与典型群上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并写成了2本专著《典型群》和《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后者还获得中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一等奖。1952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所长。
1957年,华罗庚的《数论导引》出版,书中包括了不少未发表的结果及关于三角和、丢番图方程、模变换及Wiring与Tarry问题的基本材料。这一年对于华罗庚来说是个转折点,他把研究重心从纯粹数学转到了应用数学上,工作场所也由中科院数学所转到中国科技大学,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并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应用数学与电子计算机系,这是他为培养应用数学人才的第一次尝试。华罗庚意识到面对大众的数学普及工作对发展中国应用数学的重要性。他以“CMP”方法为核心,经过提炼加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第一个数学普及方法“统筹方法”,并取得很大的成功。华罗庚受到了很大鼓舞,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并寄上一本他的《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毛泽东很快给他回信,这更坚定了他走普及数学方法的道路,为探索和发展中国应用数学奠定了基础。华罗庚普及“优选法”的想法的是在乌蒙山铁路工地上,当时因为一个-引线的问题牺牲了2个工人的生命,他想如果利用“优选法”事先将参数优选好,就不出或少出废品,也就不会白白牺牲2条生命了。他的“优选法”的第1次报告还是在云南大学作的。这2个方法后来被称之为“双法”。从此,华罗庚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以数学普及工作为主的生涯,同时也为中国应用数学发展探索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革”期间,华罗庚处在沉重的政治压力之下,度过了极为困难的时期,他继续为运用和普及数学方法而奋斗。他的大量手稿,包括未完成的《高等数学引论》、《投入产出法》和《运输问题中的数学方法》都被查抄并遗失了。毛泽东曾几次写信给华罗庚,鼓励他继续为工农大众工作。“文革”结束后,华罗庚完成他的著作《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运用》,并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及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120年来第一位中国籍院士,被香港中文大学、Nancy大学与Illinois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被选为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0年,华罗庚被允许接受Livingston教授的邀请访问英国,作为英国科学研究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访问1年,开始了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一生写了10多部著作,200多篇论文。晚年时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科学普及工作,经常深入工厂学校,进行具体的指导或作学术报告。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华罗庚教授作了十分生动活泼而又精彩的报告。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时因心脏病复发倒在了讲台上。当晚,因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