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之(667—744)字敬之,祖籍山西太原,后居华州郑县,唐朝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王郭子仪的父亲。他开始为唐涪州(治今四川涪陵县)录事参军,此后一直迁转各地,郭敬之曾先后任吉(治今江西吉安市)、(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寿(今安徽寿县)、绥(治今陕西绥德县)、宪(治今山西娄烦县)五州刺史。郭敬之一直做地方官,退休后回到京城长安,住常乐坊(位于长安城最南,约在今西安市丈八东路东段一带)安度晚年,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春正月十日因病于长安常乐里去世,享年78岁。
郭敬之的高祖郭进,为西魏、北周、隋朝时人;郭进之兄郭徽,为北周洵州刺史,隋朝太仆卿,是关陇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之一。郭敬之的曾祖履球,在隋朝任职金州司仓参军;祖父郭昶,唐朝凉州司法参军;父亲郭通,美原县主簿、赠兵部尚书。郭敬之曾先后任吉(治今江西吉安市)、渭(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寿(今安徽寿县)、绥(治今陕西绥德县)四州刺史。可以说郭敬之任职所涉及的地域面都非常广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遍及祖国各地。唐朝官员迁徙赴任,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船舶,这样远距离大范围的迁徙,有利于开阔人的眼界,而且所经各地的气候、地貌、风俗差别很大,更有利于增长练武功,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刻苦认真。
人物轶事
成年以前,可能一直跟随着他的父亲生活,走南闯北,奔波各地。 这样的经历,对郭子仪的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郭敬之死后,过了一些年,郭子仪日渐显贵,深得朝廷尊重,为此,特赠郭敬之太保,追封祁国公。郭子仪为父亲迁坟改葬,大书法家颜真卿著名的《郭家庙碑》就是这时为郭敬之撰写的。唐代苗晋卿撰有碑文云郭氏“北州望崇,左辅源同。”点明郭敬之背后显赫的太原郭氏家族。唐颜真卿为郭子仪父郭敬之所撰碑文中言郭氏“代为太原著姓,子孙始自太原家焉。”碑文除对郭敬之的生平进行了记述之外,还对他的形貌作了描述,说他身长八尺二寸(唐尺),声如洪钟,二目有神,落腮胡须,风度闲雅,望之有神仙之态;又对他的品行作了赞誉,说他自幼仁爱,长成有德,平生不作违背礼法的事情。父亲好的品德影响着郭子仪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