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1843~1927),字萝华,一字梦华;号蒿史,亦号蒿盦,晚号蒿叟,辛亥后称蒿隐公。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一作丹徒)人。侨居宝应。清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赵以炯榜进士第三人。
冯煦幼年丧父,当时,他年仅14岁。父亲去世后,冯煦定居江苏宝应外公家,跟从成心巢先生求学。他学习努力,以词赋闻名。光绪三年到四年期间,他在金陵书局校书。光绪八年,冯煦以副贡生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光绪十二年,殿赐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此时,冯煦年纪已过40。冯煦入翰林院后,当时进奉文字,鸿篇巨制文章,多出自他的手。他多次上疏代奏,奏请奋发图强,使国力雄厚,以及施行有效政令等,受到光绪帝赞赏。冯煦还充任国史、会典总纂,在国史馆续修地理志、会典和各种图说。他审视章回,举例格外详备,他尽心竭力地考稽、修订,精确、缜密超过前人。光绪十四年,冯煦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以确实选人才、纳名士,很受众人称赞。光绪十六年,京东发生涝灾,冯煦参与赈灾。光绪二十一年,冯煦参加京察考试,获一等,奖授安徽凤阳知府。他多次实施恩惠,剔除积弊。上任后,就赶上当地连年水涝,冯煦单独骑马巡视,一一勘察、访问,查清受灾实际情况,确定赈济的多少,百姓得到他善政的好处。此外,他多次为疑案、冤狱平反昭雪,很得民心。经当时总督刘坤一多次保举,冯煦两次升迁,扩大管理范围到凤阳、颖州、六泗道。光绪二十六年,由于他捐助赈灾巨款,赐予道员官职,加二品顶戴,候选道台。光绪二十七年,冯煦出任山西河东道,后任山西按察使。又调四川,在四川广安州任职。光绪二十八年,他出任四川按察使。后又调到广安州。当地有人聚众闹事,图谋毁坏学堂。其中有四个人被抓后,当地打算按土匪条款,依律处斩。冯煦坚持先上报巡抚,而后再考虑行刑,以消除纷争。在巡抚、按察使的批示未到之前,即使丢官,也在所不辞。使此案妥善解决。过了一年,冯煦署四川布政使。五个月后,又调任安徽按察使之职。光绪三十一年,冯煦出任安徽布政使。光绪三十二年,他以布政使兼代理提学使。光绪三十三年,冯煦升任安徽巡抚。他尽心处理民事,治理、赈济功绩卓著。当时朝政日下,海内外革命党人四处兴起,宣传革命主张。自从巡抚恩铭被刺以后,人心惶惶。冯煦上任后镇静自若,处理犯罪案件时不株连他人;坚持主张对于胁从者不予追究,以示宽大。民心渐渐稳定下来。然后,他又上奏仅仅平息-,而民不聊生尚未解决;臣子不引咎自责、奋发图强,那么情况依旧;如果朝内只知-,日夜苟且偷安,必将贻误大局。奏疏中指出整治的方法首先要核查名副其实、赏罚分明,而关键要记住“民为邦本”;忠君爱民的大臣应该用而不怀疑;祸国殃民的奸恶佞臣,应绳之以法、决不宽容。这样,天下自然安定,朝政得以治理;百姓安居乐业,再不会有-、危机产生,此乃根本大计。可惜,这份疏奏被当时权臣猜忌、怀疑,第二年就不再提了。冯煦任职期间,军机大臣鹿传霖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修书一封,私下托付冯煦给予他们的亲戚石凤崖格外照顾。石凤崖在安徽凤颍泗任道台,却胡作非为。冯煦不徇私情,仍然将石凤崖-,使石道台丢掉官职。于是,为石凤崖道台一事,鹿传霖、张之洞与冯煦彼此之间结下怨恨。自此之后,冯煦处处受刁难、被中伤,最后,冯煦从安徽巡抚的职位上被开缺,丢了官职。他心中愤愤不平。冯煦以后即“卜居江苏宝应,‘以文史自娱,奖掖后学’”。
宣统二年,江南、安徽又闹水灾,冯煦奉命作为查赈大臣,冒洪水出入灾区,督促赈济-、验查救灾办法,深入到河南东部交界处。不到一年,他走遍三十九个县,发放赈济三百余万救灾款。而后,冯煦建立了义赈会,筹措钱粮。当时水、旱灾荒不断,再加上兵祸,远到鲁、豫、湘、浙,甚至京畿、直隶。冯煦真是做多长时间的官,忙碌赈济多久,始终与治理灾荒事物相关,一直忙到退休,大家交口称赞他是个大善人。
中华民国后,冯煦以清室遗老家居上海,不再出来任职。但是他仍然创办义赈协会,遇有东南报告灾情,协助政府赈济灾民。十年如一日,他做出了丰功伟绩。晚年,冯煦“抚时悲戚”,“发为诗歌,与诸逸老相唱和”。民国十六年(1927)夏,因病去世。
冯煦一生廉洁而乐善好施。平日讲学,以知有廉耻教人,尤其重在身体力行办实事。就是这样,也挽救不了清王朝覆灭,“闻国变,痛哭失声。越十有五年卒,年八十五。”当清朝灭亡消息传来,他只能痛哭失声。辛亥革命后,他自称蒿隐公,以清朝遗老自居。冯煦擅长诗词、文章。他的诗词多怀感伤情绪,也能写骈文。常与人吟诗唱和。在民国年间又生活了十五年。他的文章温文尔雅,想不到,到老时竟然靠卖文章,聊以自给。可谓清贫一生,两袖清风。
冯煦去世后,留下笔记一部,其中原载有对张之洞等不满的内容。他的弟子要将笔记刊刻出版,经当时许多名流调解,方才将其间不雅之语及部分条目去除,交付刊印。冯煦擅长书法,师宗钟繇、虞世南、孙过庭。风格醇厚、朴素、遒劲,有骨有肉,神采烨然。
著有《蒿盦类稿》三十二卷、《蒿盦类稿续编》三卷、《蒿盦随笔》四卷、《蒿叟随笔》五卷、《蒙香室词》(一名《蒿盦词》)二卷、《蒿盦奏稿》四卷、及《誉稿》十六卷、《杂沮》四卷、《随笔》十卷、《蒿盦论词》一卷等。有《宋六十家词选》、《江南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