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应清(1729-1785年),字澄湖,号秋鉴,岳阳县龙湾乡画眉村人。其父方桂曾任宁绍道台。他少年老成,不苟言笑。因自幼生长在父亲任所内,耳濡目染,对考究吏治要领颇有心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一生的仕途生涯。历任广西永醇县武罗巡检①、陕西榆林县知县、山西朔平府知府、雁平道台等职。为官清廉务实,爱民惜民,宽厚仁慈,在民间有“姥姥”之称。在榆林县离任时,百姓张贴“清廉正直”以颂之。
在永醇,他“兴利罢害,关闭其地铅厂以救商矿之困”。在榆林,他针对当地接近沙漠,雨量极少,常遭旱灾的实际情况,召募南方木匠前来制造水车,翻水灌田,使农业收入增加一倍多。他采取措施,杜绝地方官吏向农民收购驿站马匹饲料少给甚至不给钱的恶习,农民刻石颂德。榆林县地处鄂尔多斯草原南边,有每年5月举行民间赛神活动的传统,届时,蒙族民众纷纷前来进行驼马牛羊交易,常因交易付款不如期,发生纠纷以至引起械斗。面对蒙汉杂居、事多难治的局面,方应清坚持施以内抚外控政策。有一地保长期欺压百姓,犯了众怒,百姓群聚往烧其房屋,并在僧寺中盟约起事。方应清闻讯后,急速赶至僧寺。由于他威望高,聚众看到他便一哄而散,趋于尖锐的矛盾很快便平息下来了。事后,他捕治作恶多端的地保,民心悦服,自此安然息事。在他的有效治理下,当地出现了民族和睦,歌舞升平,久平无事的新景象。
因政绩显著,方应清擢升朔平府知府。任内,他从当地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迫近长城的实际出发,为加强防务,以备隐患,密奏朝廷复设威远堡巡检司,巩固了边防。他升任雁平道台后,管辖3府1州24县。境内保德至天镇的长城达900余里,过来,时有守关将士放纵非法者出关-蒙人马匹。方应清到任后,创设禁防措施,严令本道文武官员轮流巡使,并将此作为永久法令。
他断狱明决,执法不挠,却有宽厚待人的仁爱之心。有次伊犁回酋投诚过境,患上豌豆疮,中有溃烂至死者。他闻之,便派良医护行诊治,多所救活。又一次,捕获流放新疆的逃犯,他彻夜未眠,在房子内外踱来踱去。幕僚问他何故,他说“遣犯脱逃,按例正法;捕获逃犯,按例升官。杀人以得官,我所以更加心里惨痛啊!”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皇帝巡视五台山,方应清因负责整修辖区道路有功,得到乾隆嘉许,召宴行殿。两年后入朝,乾隆以其洁身自爱,不事逢迎,亲写“巴结作好官”赐之,以昭示众臣。方应清为亲老乞养,辞官回乡。57岁那年,病逝于故乡。
①巡检官名。始于宋代。主要设于关隘要地,或兼管数州数县,或管一州一县,以镇压反抗为专责。以武臣为之,属州县指挥。在海南及归、峡、荆门等地,则置都巡检使。明清州、县均有巡检,多设司于距城稍远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