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1600~1676),字拓潜,龙溪都沙陇乡(即南海乡山陇村)人。家贫,好读书,为邑诸壮岁曾栖止于惠来城北普陀岩,终岁不回家,潜心苦读。喜《庄子》和《史记》,有得必满饮,酣则睥睨踞坐,或慷慨悲歌。常向人讲述茅鹿门、陈明卿评点的《史记》,讲述时须眉辄张,人们因而称他为“陈太史公”。写文章则理据程、朱,规模王守溪、唐荆川先辈法度,不肯赶时髦。因此他参加考试,文章往往为主考所弃。可是他也不计较,而是更加自负。
清顺治八年(1651)他五十一岁,曾邀请县内文人组结诗社,受到当时举人方之孝、庄曾等人的推崇,一时出了名。许多文人都上门去拜谒他。这些人凡经过他指点的,都成为名诸生。有一个营的守备闻其名,愿以百金聘他为幕僚,他却拒绝。对朋友们说“阿龄虽饥,不食陶粟,吾岂与雁鹜争哉。"
晚年,文益古而道益穷,终身不遇。曾被张经聘为塾师。时张经已考中进士,而他以七十高龄,仍为张经讲述《庄子·内篇》,给张经留下深刻印象。康熙十五年(1676)卒,年77岁。张经为他写了《陈拓潜传》,在评述他遭遇后说“昔人有云,文章愈有品则愈无权,仕宦愈有权则愈无品,信哉!”对陈修遭遇,深表同情。陈修的著作有《四书会解》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