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定(1135~1198年)
字季通,号西山,建阳人。宋绍兴五年(1135年)生。从小聪颖过人,博学强记,8岁能诗,10岁日记千言。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父病逝。蔡元定秉承父教,到西山绝顶建屋,刻苦攻读,凡天文、地理、礼乐、兵制与度数,无不贯通。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蔡元定往崇安五夫拜朱熹为师。经朱熹考询,大为惊奇,认为蔡元定学识不当在弟子之列。后各地学生前来投拜朱熹,必先令蔡元定考查,凡讲解诸书奥义,学生所难以领会的,必先与蔡元定商讨。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于建阳云谷建成晦庵草堂,蔡元定也在西山建精舍,设“疑难堂”。两山相对,夜间悬灯相望,灯暗则示学习有疑难,次日就往来切磋研讨。朱熹赠蔡元定书中有“临风引领仪,已闻采薇歌”的赞语。蔡元定每次拜见朱熹,朱熹必留其讲论数日;晚上对床讲论,常通宵达旦。蔡元定在西山著书立论,年四十,不就科举考试。淳熙十五年(1188年),尤袤、杨万里将蔡元定的《律吕新书》推荐给朝廷,朝廷召其进京,被以疾坚辞。绍熙四年(1193年,蔡元定西游湖北襄阳、汉口,渡江经南京至杭州,游西湖,历经名胜大川。
蔡元定不仅是朱熹的得意门生,也是亲密的朋友。在教学和著述上,蔡元定是朱熹的得力助手。凡见解有超越于朱熹的,总是倾诚相告,据理分析。凡经书深奥冷僻的词句,蔡元定过目多能理解。朱熹赞称“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朱熹的许多著作都包含了蔡元定的思想。朱熹注解《四书》和撰写《伊洛渊源录》、《诗集传》、《近思录》、《通鉴》等著作,均与蔡元定共同参订。《易学启蒙》一书,蔡元定起稿至“论易”。朱熹对《河图》、《洛书》、《皇极经世》的研究,都从蔡元定的独到见解中受到启发。蔡元定的学生翁易称晦翁(指朱熹)注释诸书,因先生(指蔡元定)辨论所受启发之处不少。其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六经”等书的讲论,与朱熹并驰其功。朱熹指出与蔡元定“交游四十年,于学无所不讲,所赖以祛蒙蔽者多”。朱熹晚年把自编的蔡元定与自己讲论学术的言论称《翁季录》,正表明蔡元定对其著述所具有的股肱之力。
蔡元定所著《皇极经世指要》,对邵雍的学术思想作了深入研究,阐幽显微。其《律吕新书》对中国古代音乐有新的创见,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名著。《八阵图说》一书,对旧本《八阵图》用心详究,探明阵法道路,进行注释。
庆元二年(1196年),权臣韩侂胄专权,设“伪学”之禁,打击政敌赵汝愚,并及道学儒士。朱熹落职,蔡元定被发遣道州(今属湖南)。翌年三月诏下,蔡元定被抄家,州、县急令逮捕蔡元定。蔡元定未及向家人告别,立即上路。朱熹与从学者数百人,在萧屯靖安寺(今建阳考亭下堡)为其饯行。座中有感伤而下泪者,蔡元定却泰然自若,谈论不异平时。临行赋诗云“执手笑相别,毋为儿女悲!”朱熹见此情景,不禁叹惜道“朋友相爱之情,季通不屈之志,可谓有两得之矣。”次日,朱熹送行到县西20华里的马伏,与之共宿于寒泉精舍。当晚,两人校订《参同契》,通宵不寐。蔡元定与子蔡沉,穿草鞋步行3000里到道州,闭户读书,毫不悲怨,小屋内挂着“愆”字。道州远近士子慕名纷纷赶来求教。为避免灾祸接踵而至,有人建议蔡元定谢绝前来求学的学生。蔡元定却认为“他以求学而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庆元四年(1198年)八月初九日,蔡元定病逝于贬所。临终,写信与朱熹永别时,犹以“师道未立为忧”。不久,旨下许归葬。其子蔡沉扶棺回建阳,同年十一月,葬于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后山陈布村翠岚之原。朱熹题碑曰“有宋蔡君季通之墓”。
蔡元定所著之书有《大衍详说》、《律吕新书》、《燕乐原辨》、《皇极经世指要》、《太玄潜虚指要》、《洪范解》、《八阵图说》、《阴符经解》、《运气节略》、《脉书》,以及书帖、杂识共数十卷。